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法治建设

ID:43593667

大小:105.8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0-11

民主法治建设_第1页
民主法治建设_第2页
民主法治建设_第3页
民主法治建设_第4页
民主法治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主法治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考点十一草案出题人:张晓丽审核人:孟庆勇【教师寄语】:让老师用爱心构筑起我们之间的桥梁,愿我的每一个学生能闪光发热。【课程标准】:1、了解“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实及其对民主法制的破坏。2、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课标解读】:1・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具体表现。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掌握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和基层民主选举的方式和意义,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理解民主法制发展是社会文明的重大体现,而基层民主选举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3•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

2、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考试大纲】:1•“文化大革命”2.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3•“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盘点】:一、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1、2、3、4、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1、思考2、表现:(1)(2)(3)(4)(5)三、基层民主选举1、地位2、干部任职的变化:3、基层民主选举带来的变化及发展(1)城市:(2)农村:四、“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目的:2・过程:3.含义:.4•意义

3、:五、“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1.香港回归(1)条件:(2)过程:(3)意义:2.澳门回归(1)回归(2)意义: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原因:2.概况:3.趋势:4・意义:【难点分析】一.简述文革的原因及其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并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1・原因:(1)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2)直接原因: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3)外部原因:国际形势恶化,中国的周边局势严峻。1•表现:①践踏人权:许多老干部、知名学者、普通知识分子被抄家、批斗,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②冲击社会秩序:造反派“全面夺权匕成立党、政、军、司法诸权于一

4、身的革命委员会,社会秩序极端混乱。③破坏民主法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了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④破坏党内民主:中共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党内最大冤案,刘少奇冤案;3•必要性: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所应追求的,也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条件和主要成就有哪些?1・历史条件:①文革的深刻教训;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并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准备了

5、政治基础。③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进行深人持久的民主法制教育的必要性。2•主要成就:(1)平反冤假错案——首要环节(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取得重大进展。;(3)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①宪法:颁布1982年宪法;②公民行为法律:《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意义: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政府行为法律: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1999《行政复议法》;

6、作用: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意义: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⑷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意义: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三•简述基层民主选举的意义?意义:1.基层选举激发了广大市民和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市民和农民的合法权益;2.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四•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内涵、成功实践及其历史意义?1・内涵:(1)前提:一个中

7、国;(2)内容: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3)发展趋势:两种制度长期并存;(4)核心:祖国统一;2•过程⑴萌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⑵雏形:1981年叶剑英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3)提出: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⑷确立①宪法保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②指导方针: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