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

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

ID:43652315

大小:2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1

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_第1页
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_第2页
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学号:姓名:专业: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是具有整体性的。从诸子百家到明清小说,从《史记》到明史,从炎黄文明到康乾盛世,数千年不断,这完全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这一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可以通过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精神、道德,审美,思维等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它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之中。然而,现今却有很多人片面的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唐诗宋词等一些东西,这严重地误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她是具有整体性的。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性浅谈正文中华文化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她而骄傲,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形成了一个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整体。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也正是得益于此。所以,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非常重要。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整体性的把握,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文化认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

3、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教育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的思想、观念乃至习俗行为的全面改变,这在传统文化中对应着“教化”这一概念。孔子认为在社会教育中能不能实现“教化”,是文明开化与不文明的根本区别,把这种教育表述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谜而》)而且他还认为各种知识和道理之间关系是相通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權而》)因此,司马迁将孔子的教育方法总结为具有整体性的,“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e记讶l子世家》)几千年来,中华民

4、族精神的延续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教化”整体性表现出来的。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我们的思维上。中国人强调整体,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们会首先从整体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一点,我们和很多其他国家不同。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以前看过的小故事: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同时看到了一幅画,画上画的是六个苹果,外国人立马会说“苹果”,而中国人则是说“六个苹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自然、社会与人际关系是相通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基本元素,可以对应为人体内脏中的“肺、肝、肾、心、脾”,人的情感中的“忧、怒、惧、喜、思”乃至道德行为的“仁、义、礼、智、信”O传统文化的整

5、体性不仅仅在形而上的“道”之中,也体现在形而下的“器”中,并且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例如颜色(青、黄、赤、白、黑),味道(咸、酸、辛、甘、苦),方位(东、南、西、北、中)等都可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不应当与生活、科学脱离,不要局限于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应当有机地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还表现为在不断追求最高境界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由外在的事物转变为人的内在性格,融入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而且不断趋向于真、善、美的统一,直到一定年龄之后,他随意所做的事情都不会违背这个原则了,这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6、)孔子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正是一个人人格整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而且是可以成为人的终生爱好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认为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富而好礼”(《论语洋而)〉)O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一个生命力顽强的中华传统文化,她是一个整体,是我们民族的根本。可是现在,我们的根本却正在遭受破坏,在被割裂,在走向覆亡。今天,消费文化在使人们解除了各种束缚的同吋,也使人们的感官膨胀,如飞蛾扑火一样追逐点滴的感受享受,对于历史传统客观性的尊重

7、也在“娱乐至上”的文化逻辑中变为笑谈,中华传统文化要在这个时代存身的必然代价就是割裂式的存在,取其表面符号,遗其深层意蕴,填充一己之私。虽然,当人们这样做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是抱着毁灭一种文化传统的念头有意为之,他们只是抱着“消费主义”的实用态度各取所需,殊不知,在这种浅层感官支配下的“各取所需”,已在无形中使中华传统文化整体的表层涨大,内蕴萎缩,在无意之中引领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了覆亡之路。所以,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她,传承她,让她完整地存活下去。而要中华传统文化实现整体传承的关键就在于,祛除消费主义的轻浮短视,增强当代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