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康乾盛世

[精品]浅谈康乾盛世

ID:43779487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4

上传者:U-7604
[精品]浅谈康乾盛世_第1页
[精品]浅谈康乾盛世_第2页
[精品]浅谈康乾盛世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浅谈康乾盛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浅谈康乾盛世姓名:张晋学号:A08080676专业班级:会计0827班摘要:“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封建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繁盛社会。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关于康乾盛世,历来争议不断,一方认为“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繼域的扩大,经济的繁荣,人口的激增,手工业的发达是“廉乾盛世”最显著的特征。另一方则认为康乾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吕盛”、“贸易繁荣”、“科技发达”这儿项均不能达标,因此不是盛世。关键词:康乾盛世、文化、农业、客观评价我们应以客观实际的态度评价这一时期的功过是非。“康乾盛世”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平庸的盛1比。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的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冇量的增加而没冇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的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聚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和对落示了)、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这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当时是世界领先)、仁宗盛治、永乐盛世(当时是世界第一)没有出现的情况。还有,盛世下的清朝有很多弊端:第一,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止;第二,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荣的百家争鸣,科技发展彻底消失,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被欧洲人称为“屮国的中世纪”。当“康乾盛世”正在进行吋,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不过康乾时代贡献仍十分卓著,如康熙时代统一台湾,平定三藩,抗击沙俄侵略,三征嚼尔丹,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使疆域空前扩大。雍正时代广泛实行“摊丁入亩”税制,使经济、人口迅速发展:还有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乾降吋代继续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使人丁繁多,国家富庶起来,而且开辟新疆,这吋清朝的跚域仅次于元朝,但实际有效控制区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康乾百余年的发展,人口已超过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5,是明朝最多人口数的2倍,比清初人口最少吋增长了5倍。“康乾盛世”的到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由于康、雍、乾三位皇帝的个人素质,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延缓了封建社会衰败的进程但是却改变不了其衰败的命运,“康乾盛世”的繁荣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落日余晖。在“康乾盛世”期间国家统一,社会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这是一个盛世到来的基木条件,而“康乾盛世”之所以叫盛世,很大原因是符合这一条件。在清代,统一问题,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屮原地区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像北方游牧民族,准嶋尔部蒙古与清朝中央政府进行了70余年的战争。康熙有过不彻底的短暂的大一统,但不久即被分裂,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一统新礙为标志,才恢复了前儿代的跚域,这时的“康乾盛世”从此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在康乾盛世屮,屮国的总面积达到过1300多万平方T•米。成为当时世界最辽阔的疆域,它西跨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们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其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等,南到曾母暗沙。学者王鸣盛在《平定准喝尔赋》赞扬清廷:“天祚神圣,六合雍和;屮外裡福,寰宇一家。文轨齐于要荒,声教讫于幽遐”,即是对这种景象的歌颂。然而为了“鼎盛”,康雍乾三代却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乾隆的“十全武功”也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财政压力。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耕地先表现在荒地的人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增多了。人口的大量增加一个重要原因是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推广。康乾时期之所以能以盛1比得名,人口的大规模增长是主要因素。人口增长原因有三点:第一,明末引进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的大而积种植,使得粮食产量能够养活大量人口。笫二,社会长期安定,百姓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第三,“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税收政策的实行,使百姓可以毫无顾忌的生育繁衍。虽然清朝人口众多也客观证明了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但是,人口的增长并没有和人口素质提高同步,中国人在清代的黑暗统治小渐渐失去了活力。并且给小国带來巨人的人口压力,饥民、流民现象开始频繁起來。使中国后来的工业化时期人口失去了增长的空间,从而严重制约了工业化进程。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经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业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清初的文人学者,不满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较普遍地存在反对清廷的民族思想,有些人还有进步的民主思想。学术文化的凋敝是康乾吋期中国文化的显著趋势。学术在任何时候都是客观社会生活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与表面“繁荣”的社会形势不同的是,康乾时期的学术文化表现出与盛世不协调的凋敝气象。明末发达的哲学一夜之间似乎消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关怀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以考经证史为重要特色的考据学兴起,推动着学术向着无聊的方向发展。考据学对清代学术的败坏,不但表现为它彻底断送了古代哲学的发展,也表现为它促使知识界彻底地进入了“考古期”。清廷防民Z口甚于防川,制造了几百起的文字狱,还将成百上千的知识分了流徙到穷山恶水。康乾对文人的极端摧残焉能不导致文化的凋敝?于是乎八股与考据得以茁壮成长。“盛世”表象下的危机康乾盛世其实是一个带悲涮色彩的时代。这种悲剧色彩从两个方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是从18世纪末年以后,社会危机不断爆发,昔日表而上繁荣一时的清朝社会很快陷入萧条冷落的“中衰”Z中:民众反抗不断,口然灾害频仍,官僚腐败盛行,政府府库空虚,财政因难,“国与民皆患贫,奸伪口滋,祸乱相继,士习益漓,民心益竞,其由来也英渐,其消息也英微”,乾隆等人孜孜以求的“持盈保泰”随Z成为泡影;二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繁荣表象中, 中国落后于西文世界发展水平成为定局,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实际上是在康乾盛世时期最终铸定的。导致清朝盛衰Z变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却只有一个就是不能处理好关系到清代社会发展前途与命运的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政治腐败,二是制度落后,三是对外关系。合理的上层建筑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然而清朝实际上是一种制度上的倒退。正在中华文明如蛹化蝶时,满清入主中原,落后的统治阶级根本无力理解和实践这新产生的思想,反而觉得己被汉族士人扬弃的汉唐儒学很是先进,于是大力尊孔读经八股取士,这等于在政治上中国又重走了一M唐宋之路,这是历史的停滞、倒退。另外,民族歧视下的官僚制度,使得一人批无徳无能得满蒙官僚长期窃居高位。清朝因沿袭了汉族王朝的天下观,将西方国家视为夷狄,着眼于怀柔远人和外夷归附,但乂严加防范。清朝承袭了明朝的朝贡体制,以天朝上邦口居随Zifu来,中西交流减少了,大清帝国虽然凭借表面繁荣的形势,辽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在短期内保持住了作为东方大国的虚假形象,但它和发达国家的距离已经越拉越人。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但是在“思想活跃”、“文化昌盛”、“贸易繁荣”、“科技发达”这儿项均不能达标,因此也不是盛世。参考文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木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节。)周文玖《康乾盛|1上》(中华书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