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

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

ID:43837156

大小:23.2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0-15

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_第1页
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_第2页
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_第3页
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_第4页
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_第5页
资源描述:

《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司法所的**。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在座的青少年朋友们进行一次法律知识的交流和沟通,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今天我讲座的主题是“远离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在座的同学们都是未成年人,由于未走上社会,一直待在象牙塔里,也未经受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对于法律的概念往往比较模糊,可能以为法律离你们很遥远,其实不然。目前,我国各类法律、法规、规章,汇总起来能有上万部,这其中与同学们直接相关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高人民法

2、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等等,另外,在我国的《宪法》、《民法通则》、《刑法》、《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保护未成年人利益,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篇幅。应该说,由于你们是未成年人,你们的权益将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虽然你们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但你们的行为仍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你侵犯了其他同学的合法利益,比如说常见的打假斗殴行为,如果给其他同学造成伤害,由于你们尚不具备赔偿能力,将由你们的监护人,也就是父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情节严重,构成了刑事犯罪,你们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有可能被判处管制、拘

3、役、有期徒刑等刑事处罚,这时候你们的父母可无法代替了,只能由自己承担以身试法的不利后果。法律就在你们的周围,一失足往往成千古恨,虽然你们是未成年人,虽然你们是在校学生,同样要学法、守法,并善于用法,给自己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未成年人应当了解常用的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树立自觉遵守法纪的法律观念,培养自己的“法商”。这里我突出“法商”这个概念,“法商”是指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家应该听说过“智商”和“情商”,“法商”和他们一样也是我们要注意培养的,“三商”对我们人生的发展完善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结合真实的案例,讲解几个大家平常容易混

4、淆的法律概念,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法律常识,送给大家有关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摩西十戒”以及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常识。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这是我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个未成年人缓刑案子,感觉很有必要和大家剖析下。现在,该同学已经缓刑期满,重新步入社会,开始新的人生了。有些同学可能要问,为什么抢了别人东西可以不坐牢,杀了人可以不偿命呢?接下去我讲解几个大家平常容易混淆的法律概念。违法概念什么是犯罪呢?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根据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比如说我跟你吵架了,你打了我一拳,把我的脸打肿了,我说你把我打伤了,犯了故意伤害罪,可不可以?

5、当然不行,刑法同时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我们在了解一下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一是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未满14周岁的人或者智力低下、精神有障碍的完全不能辩认自己的行为的人,不论其做任何行为都完全不负刑事责任二是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一般的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三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都应负刑事责任,但未成年人的

6、认识能力和社会生活经验尚不成熟,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可塑性较大,对他们的犯罪行为即不能放手不管,也不能过分强调惩罚,因此,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通过几个概念的解析,大家可以大致判断一些行为属于违法还是犯罪,是否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下面要送给大家有关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摩西十戒”。什么是“十戒”呢?第一是戒“贪”、第二是戒“奢”、第三是戒“骄”、第四是戒“假”、第五是戒“色”、第六是戒“毒”、第七是戒“赌”、第八是戒“惰”、第九是戒“散”、第十是戒“妒”。  这十种需要“戒”的,都是同学们容易沾染的不良习

7、惯和性格,如果让它们在自身滋长、蔓延,或不能有效地远离它,那么就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阶下囚。人们常说:“科学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违法犯罪与否,我认为也只是一念之差,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同学们应该明白,这个犯罪之“念”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下面我将通过典型案例加以剖析。第一戒“贪”。所谓的“贪”,是指对某种事物欲望总不满足,有很强的物质占有欲。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爱占小便宜、小偷小摸、拾到物品不交。如果这种占有欲膨胀,以非法的手段将他人的财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