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ID:44026584

大小:101.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8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绪论一、概说1.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屮医诊断学是根据屮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2.中医诊断学的学科重要性(1)正确的诊断是正确的治疗的前捉;(2)屮医诊断学是屮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屮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3)屮医诊断学是屮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过渡性桥梁课程。二、屮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亦称为四诊一屮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辨病的依据。望诊一一察看病体的外观(神、色、形、态、舌彖)及分泌物、排

2、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辨别病情闻诊问诊出物等以发现界常表现,了解病情。询问病人或陪诊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诊疗经过等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诊察病情切诊〔脉诊——测知脉象的变化,按诊——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了解异常体征(二)诊病:亦称辨病、判断病种、确定诊断病名。(三)辨证: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分析I归纳病人訥临床资料[判断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等[诊断完躺证名辨证的方法有:八纲辨证——是齐种辨证方法的基础,是分析疾病共性的方法。(病性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3、)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脏腑辨证是临床各科的辨证基础。经络辨证一一主要用于针灸学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小医伤寒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温病的辨证方法各种辨证方法的教学顺序与关系:r六经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一气血津液阴阳辨证脏腑辨证一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附:症、证、证候、证型、病的区别与联系1.症:是病体对疾病客观反应的症状和体征。症状Z间、体征Z间可有或无联系,是病人的“愁诉”。2.证:是医生对致病因素作用于病体,病体所反应出的证候的概括,是对疾病当前阶段木质(病位、病因、病性、病势)所作的结

4、论,以“证名”表示。3.证候: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病理联系的症状、体征。证候为证的外候。4.证型:临床较为常见的、典型的、证名规范的、被中医学术界公认的证的名称。5.病:具有特定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的病种、包含特定的病因病机与代表性症状、证型、证候及治疗规则。(四)病案又称病历、是临床扫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冋顾性总结的重要资料、评估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三、屮医诊断的基木原理1.司外揣内为中心连属'体表器官四肢]«皮、肉、脉筋骨症状体征J“有诸内者神色形态L必形诸外”舌脉(朱丹溪)2.

5、见微知著(1)通过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病变。(2)机体某些局部,含有整体的生、病理信息。3.以常衡变认识止常生理,发现界常病理,揭示疾病木质。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1)人体的整体观脏腑中心通过相互联系》受生活环境、皮、肉、筋、脉、骨丿社会、口然环境的影响影响局部病变>全身病变表现精神刺激►气机变化脏腑病变I气血阴阳失调精神情志改变(2)疾病的整体观——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注意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心理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注意同时患有的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2•诊法合参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

6、,全面客观,去伪存真。3•病证结合病的演变规律决定证的变化,相同的证在不同病屮证候主次有差别。如脾阳虚衰的证候,在泄泻病中,以便澹泄泻为主证,而在水肿病中,就以肢体肿胀为主证。五、屮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及具有代表性医家与医著:1.奠基于《内经》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黄涪内经》奠定诊法与辨证的理论基础。2.发展于汉唐宋时期;西汉淳于意创《诊籍》;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西晋王叔和著《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与临床症状上作出

7、诊断;隋巢元方编撰《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宋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较完备的著作;南宋崔紫虚著《崔氏脉诀》以浮沉迟数为纲,分述24脉;元敖氏著《点点金》及《金镜录》(《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金元刘肪著《幼幼新书》,论述望质问在儿科•诊断屮的重要意义;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怅脉”;金元四大家:刘河间重视辨识病机;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主张内外相参;张从正更视症状鉴别诊断;3.成熟于明清时代: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

8、》“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对后世影响甚大;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27脉,言简意深,为后世推崇;明清脉诊专著:明末李屮梓《诊家正眼》,清李延?《脉诀汇辨》,周学霆《三指禅》,徐灵胎《汹溪脉学》,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清代舌诊专著:张登《伤寒舌鉴》,梁土瑜《舌鉴辨证》;明清温病学派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并出现传染病诊疗专著。1.新的匕跃于现代:从宏观辨证到微观辨证,从直接观察辨证到间接观察辨证,从定性到定量,为早期诊断治疗捉供依据;统一了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