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探究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探究教学策略

ID:44195894

大小:2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9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探究教学策略_第1页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探究教学策略_第2页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探究教学策略_第3页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探究教学策略_第4页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探究教学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探究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下历史课探究教学策略浩特芒哈乡中学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形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做,已经摆在了历史教师的面前。为了研究新课程下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笔者参与

2、了学校立项课题《新课程下历史学科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几年来,我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构建了“五环式”教学模式,并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探究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现总结如下,以求同行商榷。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

3、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洋务运动”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1)、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期,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洋务运动”?(2)、这个派系由哪些人组成?(3)、他们提出的口号、内容和目的是什么?(4)、他们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

4、业、筹建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等,为什么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和富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深入思考,不仅充分认识了这场改革运动的原因、性质与主要内容、目的及发展过程,而且还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出了正确的科学评价,深刻地指出:洋务运动尽管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但它毕竟不是发端于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清算和自我扬弃,而是想在原来的社会肌体上嫁接取自于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附属物而已。因而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中国独立走上繁荣富强的

5、道路。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激发了一些后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二、选好质疑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抓住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培养学生大胆地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

6、新能力。如在讲“中英鸦片战争”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哪些破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质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我再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和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比较和归纳。加以老师的引导、点拨,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的本性和清政府

7、的腐败无能,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三、让思维发散,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探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已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

8、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清朝前期的经济——地丁银”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等内容来进行探究,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发展规律。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无从探究,也无法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赋税制度变化的内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