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禅(节选)

诗与禅(节选)

ID:44236648

大小:14.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9

诗与禅(节选)_第1页
诗与禅(节选)_第2页
诗与禅(节选)_第3页
诗与禅(节选)_第4页
资源描述:

《诗与禅(节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诗与禅》教学素材一、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2、摆脱主观成见。二、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1,天光云影共徘徊2。问渠那得清如许3?为有源头活水来4。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5。向来枉费推移力6,此日中流自在行7。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

3、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第二首诗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

4、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三、禅宗六祖的故事当年禅宗五祖想选一名接法人,他让众弟子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偈子就是佛经中的唱颂词,多以诗的形式写成。——谁契悟了佛意,就把法衣传付给谁。当时,五祖弟子有七百多人,其中以神秀最为出色,他在廊壁上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五祖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焚香读诵此偈,依偈而修。慧能听说后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5、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知道慧能已经大悟,便将祖师衣钵传给慧能。四、学诗诗苏轼学诗浑似学参禅①,竹榻蒲团不计年②。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苏轼以其对禅学和诗学两方面的深刻造诣,曾提出“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的看法。其后,引起诗坛的普遍注意,渐成一时之风气。吴可在其《藏海诗话》里就说:“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他并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写成诗,开了宋代以这种形式论诗的先河。“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揭示了学诗和参禅的相似之处在于“了”。“了”字在禅家看来,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了”的过程是北禅宗所谓

6、的“渐悟”,需要坐在蒲团上参禅打坐无数年。“了”字在诗家看来,是诗悟的最高境界,是彻底明白了作诗的各方面的规律,达到了“自如”的程度。就变得当把那些最基本的东西运用自如以后,作诗简单,性情的自然流露,随手拈来,就是好诗。禅家的“了”和诗家的“了”虽然归趣不同,但是,“了”的过程却是惊人的相似,都是在经过苦苦的追寻之后,达到的豁然顿悟的境界。五、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

7、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

8、情感活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