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共犯研究

承继共犯研究

ID:44249563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0

承继共犯研究_第1页
承继共犯研究_第2页
承继共犯研究_第3页
承继共犯研究_第4页
承继共犯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承继共犯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承继共犯研究【摘要】承继共犯作为共同犯罪的特殊形式,其在刑法学界已形成了比较广泛的探讨。其中关于承继共犯的成立耍件以及承继共同正犯刑事责任两个问题依然存在不少争议。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批评指摘。【关键词】承继共犯;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共同犯罪,是目前刑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因其错综复杂的特点,很多争议和问题至今都未能达成共识。而承继共犯作为共同犯罪的特殊形式,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广泛的讨论焦点,该理论起源于德国,后在口本和台湾都得到了比较深刻的发展,但该理论在我国还未引起学界的广泛研究与探讨,笔者将从承继共犯的构成要件以及承继共同正犯刑事责任两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一、承继共犯的构成要件关于承继共犯的概念,学界虽然说法较多,但是比较形成统一共识的说法是指先行为人已经实施一部分犯罪实行行为,在实行行为尚未全部终了时,后行为人以共同犯罪的意思参与实行或提供帮助。此概念屮的后行为人,我们称之为承继共同正犯。根据上述概念,对于承继共犯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关于承继共犯成立的时间点首先,承继共犯的成立必须以先行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为前提,也就是说先行行为人尚处于犯罪预备或者是有犯意表示的时候即加入共同犯罪不能成立承继正犯。所谓“正犯”,即共同犯罪人中直接参加实施犯罪行为的罪犯,又称“实行犯”。如果先行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即加入共同犯罪

3、中,则正犯的承继名不副实。另外,即使是在犯罪预备过程中途加入共同犯罪,但因为犯罪预备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犯罪行动显现出来,且尚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社会危害性,此时加入共同犯罪所形成的“承继共犯”和一般的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木质上并无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把犯罪预备阶段加入的共犯也当作承继共同正犯來讨论即失去了其研究价值。其次,承继者必须在先行行为人犯罪事实终了之前加入犯罪行为,犯罪事实终了后,其他实行行为的加入的基础就将不在,承继共同正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①。关于这个问题的最大争议点在于该“终了”是否以“既遂”为标准。笔者认为,应当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来确定终了的标准,而不能简单的以“既遂”为标准。

4、具体来说,如果该犯罪是行为犯,例如刑讯逼供罪,根据法律规定,只耍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即成立既遂,该罪既遂的时间点几乎与着手实施的时间点是一致的,但既遂以后并不排除会有承继共同止犯的加入,很显然,此时的“终了”往往是在既遂以后。再比如,对于继续犯,以非法拘禁罪为例,只要行为人非法地把他人拘禁起来就应当视为既遂,但之后非法拘禁的行为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的过程中依然会有承继共同正犯的加入共同保持他人拘禁的状态,这样一个情况显然也不能以既遂为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终了”的认定,不能简单地设定静态的标准,而应该以整个犯罪的行为和犯罪的状态均结束为

5、准。(-)关于承继共犯成立的主观要件承继共犯成立的主观要件就是要求主观上要求双方具有共同的意思。在一般共同犯罪屮,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架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那么作为共同犯罪的特殊形式承继共犯当然也不能缺少这样一个构成要件。如果后加入的行为人并未与先行行为人产生共同的故意,则只能形成同时犯。当然,后加入者的主观故意可能会与先行行为者的初衷会有所不同,但只要二者形成交叉巫合的故意形态,我们就应当认为二者主观上具有共同的意思。例如A正在追杀甲,B看到后也想把甲打伤但并没有A杀人的意图,二人合意后,B帮助

6、A—起对甲形成了攻击。此时,二者的主观心态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均有攻击甲的故意,口至少都有伤害甲的主观程度。虽然对于B承担的责任和定罪学界存在争议,但不影响B构成承继共犯。毕竟,“正是由于先后行为人各自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故意内容,才有'承继'的问题存在;也正是由于先后行为人各口犯罪意图具有密切关联性,才有'共犯'存在的基础。”②(三)关于承继共犯成立的客观要件承继共犯成立的客观要件要求后行为人与先行为人在双方具有共同的意思的前提下共同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就客观要件而言,承继共犯与一般共同犯罪最大的区别在于,承继共犯是在先行为人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加入进来并继续完成该犯罪行为。当然,后

7、行为人加入后既有可能是与先行为人共同实施犯罪,也有可能是后行为人单独实施犯罪。存在的争议是,当后行为人加入后,若单独实施该犯罪行为是否仍然构成承继共同正犯。笔者认为,后行为人加入后单独完成后面的犯罪行为,其行为是以先行行为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没有先行行为,后行行为就不可能存在,甚至只是一个新的犯罪行为的开始。所以,先行行为和后行行为相互印章构成了完整的犯罪行为。同时,在主观上,后行为者必定是在与先行为人进行过意思联络了解犯罪情况的基础上实施犯罪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