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演奏中国钢琴作品

浅谈如何演奏中国钢琴作品

ID:44389934

大小: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如何演奏中国钢琴作品_第1页
浅谈如何演奏中国钢琴作品_第2页
浅谈如何演奏中国钢琴作品_第3页
浅谈如何演奏中国钢琴作品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摘要:本文以分析屮国钢琴作晶的曲式风格、民族特色、和乐曲内涵等方面着手,并且结合朱践耳先生所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序曲第二号——流水》为例,来探究和浅析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技巧和演奏重点,从而更能加深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和对作品演奏时中国民族音乐韵味的把握和展现。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朱践耳的音乐创作;演奏技巧;《流水》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18-0120世纪初的20年,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拉开了序幕,使屮国钢琴音乐

2、进入了起步发展的阶段屮。钢琴曲《流水》是根据我国云南的著名民歌系列中的弥渡山歌《小河淌水》所改编而来的。曲调抒情、委婉、深情、率真。青年男女,劳动Z余,即兴歌唱,随境成词,歌由心生。朱践耳先生所创作的两首中国民族韵味和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序曲作品,一直深受着广大钢琴表演艺术家和钢琴学者们的喜爱。钢琴序曲第二首《流水》则是在借鉴原来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旋律主体的基础上,融入变奏的手法以及和声上的处理,采用了变奏与三段体相结合的曲式结构。乐曲的开始以右手上声部主题旋律的方式呈现,每个音符的节拍都要演奏得完满,注意旋律的起伏,

3、渐强减弱要充分地表现,指肚触键感觉是在轻轻地抚摸琴键,、左右手的琶音连接演犹如一个整体,形象地模仿流水的那种动态的感觉,演奏要清晰不要太过于追求“颗粒性”,犹如“珍珠项链”一样,把这种颗粒性用悠扬的气息连贯起来且具有流动性。《流水》的第一变奏。采用的是装饰性变奏,在这一段中,乐曲的主题旋律在右手波浪式的琶音上呈现出來,但调性从C羽调转入了F羽调。在织体上左手旋律的快速跑动,而右手的琶音就是就如同荡起层层涟漪的泉水。左手的跑动,不仅要干净利落也要连贯。左手以均匀流畅的琶音作为伴奏声部,琶音演奏得既耍连贯乂不失颗粒性,时刻感觉

4、咅符在指尖上的传递感,在这一部分演奏中,我们要巧妙地运用踏板,根据右手的短琶音的变化更换踏板,随着每一组短琶音的结束及时调整脚上踩踏板的力度,从容地收放踏板,避免出现混浊的音响效果。这乐段开始,相较于前两个乐段来说。乐曲旋律起伏较大。节奏也比较自由。整个乐段呈模进发展趋势,右手的咅程轻巧跳跃,和前面旋律呈对比。因此,演奏时,要注意力度的把握。右手旋律的对比趋势就要求我们触键要实,不虚。直到高潮(26小节)部分的第一个和弦爆发出來。第27〜30小节采用了四度叠置和左手的四度平行的和声手法。似乎在模仿激流冲击的声音,弹奏的时候

5、,拍子不能太过于零散,要在节拍内完成,指尖要稳固的抓住琴键,做到每个和弦咅色的稳和扎实。第31〜40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气势宏大,演奏时情绪更为激动。把乐曲的情感和身休的全部力量通过右手和弦和左手八度彻底地宣泄出来。用手臂和整个身体去弹奏,一气呵成。fff要表现的铿锵有力,饱满扎实。乐曲的结束乐段。采用了平行三度、四度的和弦进行运用了三连音的织体形式来演奏。演奏时要注意踏板的把握,达到音断意不断的效果。让人感觉到清脆悦耳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中国钢琴作品主题都很明确,不论改编曲还是变奏曲,不论其作品表现的情绪、意境、风格等

6、有何种不同,但其主要乐思是不会变的。在我们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时候,要根据不同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演奏手法。对于如歌唱性较强的抒情乐曲,乐曲的旋律线条相较流畅、柔软,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细腻的触键手法去表现其旋律的歌唱性和流动性。而歌唱性的作品最突出的是连音运用手法较多,即手指弹完一个音之后,要等到下一个手指弹出的音已被听到的时候才能离开琴键。例如:《流水》、《二泉映月》等乐曲。对于雄壮,铿锵冇力的进行曲,其乐曲的旋律刚劲有力,节奏性很强。因此,在弹奏的时候触键耍牢固,铿锵有力。一般中国作品的的高潮部分,多半采用的是

7、和弦的技法,但是乐段的主旋律往往都是包含在和弦中,例如:《百鸟朝凤》乐曲开头就采用雄壮威武的和弦來演奏,很好的烘托出全曲的气氛。当我们演奏屮国钢琴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不是注重钢琴基本技巧的展现,而是更应该注重的乐曲的技巧表现。在我们演奏任何一个中国钢琴作品Z前,不仅应该要对作品的内涵有所了解,还要更注重乐曲特点的表现。因为,不论是哪部作品,都拥有其特别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去分析和了解。只要了解其内涵,我们才能更好的将作品演绎的生动。而了解乐曲中的音乐特点,则是让我们更好地表现其内涵的前提和铺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