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师用书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师用书

ID:44687990

大小:775.2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0-24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师用书_第1页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师用书_第2页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师用书_第3页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师用书_第4页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师用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师用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二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三大阶段: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六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1顺乎潮流——“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1)鸦片战争失败,极大地震动了社会各界。(2)一些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努力

2、考察世界历史、地理状况。2.代表人物(1)林则徐①贡献:设立译馆,译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①贡献: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3.作用(1)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2)为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近代化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2.形成(1)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2)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系统地阐释了

3、“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3.内涵: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4.评价(1)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2)它强调的维护封建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作用。[轻巧识记]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的进一步觉醒。2.理论依据: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严复的《天演论》。3.代表人物(1)康有为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②贡献:力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是历史演进的必由之路,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4、2)梁启超①著作:《变法通议》。②贡献:阐明了变法的内容和具体途径。(3)严复①著作:译述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进化与伦理》,取名《天演论》。②贡献: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为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易误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的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 对“

5、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史料 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名著《劝学篇》,使国人深刻意识到“五知”的重要性:(1)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土耳其、暹罗和古巴的耻辱;(2)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3)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4)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前者是实用的而不是思古的研究,而①后者是政治体制而不是技术;(5)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②他的《劝学篇》中还有“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的提法。张之洞说,③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

6、是那些奇技淫巧。向外国人学习并不可耻,因为孔子自己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④中国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制度性变革的事例。创设厘金、创建长江水师、设立新疆省、建造汽船和开通电报线路,⑤所有这些都表明变革是不可抗拒的。——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史料概括张之洞“五知”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的目的。(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之洞的变革思想。本段史料主要介绍了张之洞《劝学篇》里面的重要内容,突出叙述了他的“中体西用”的思想。①说明张之洞对“西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即西学为“政治体制”;②③说明他的变革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体用观;④⑤说明他认

7、为变革十分必要。(1)内容:了解到本国的外患,知晓改革的方法,遵循传统道德。目的:肯定中国道德传统的优越性,并且利用西方的科技来完善而不是取代这种道德传统;希望通过制度性变革挽救民族危机。(2)评述:民族危急关头,张之洞极力宣扬变革的必要性,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他将文化价值系统作为“体”,而将政治、经济视为“用”,反映了他的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和保卫民族文化的倾向,但在政治上他并不保守,主张进行制度性变革。►探究2 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①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