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doc

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doc

ID:451840

大小:3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08-03

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doc_第1页
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doc_第2页
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doc_第3页
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doc_第4页
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地方战略论文题目: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于优化西部投资和产业结构,缩小东西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产业转移与环境风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机制,随着东部投资和产业转移项目的持续进入,西部一些地区已经面临着环境恶化的现实压力。为促进产业转移的健康有序发展,西部地区必须将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纳入其产业承接战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随

2、之攀升的污染不致突破西部环境容量阂值。  关键词:环境风险;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的部分传统产业开始加速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转移。这种转移对于优化西部地区投资和产业结构,缩小东西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随之而来的污染转移,又使西部地区面临巨大的环境恶化风险,这种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防范或及时化解,必将影响西部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产业转移与环境风险的关联机制    (

3、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转移方向和规律  一般而言,各国或地区在特定的时点都会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梯度之上,受技术、资金、人力资本和市场需求的影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一般首先出现在高梯度区域,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产业生命循环阶段。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由于在原地逐渐丧失了生存空间,就需要向低梯度区域转移。这种转移的外在表现,就是衰退产业既有的已经老化的、过时的设备向外转移,与之一并转移的还有落后的工艺、技术和生产方式。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实践表明,高梯度区域对外投资和

4、产业转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已经或即将进入衰退阶段,从而在原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开始。边际产业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边际产业的具体产业指称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率先进入衰退周期,沦为边际产业进而需要向外转移的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继而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如,20世纪50—80年代,战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和原材料产业为主,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已经从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价值工业、传统工业向新兴工

5、业、制造业向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  就我国来说,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承接了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出的化学工业、橡胶、塑料、印刷、制药、制革、印染纺织、石化、电镀、造纸、金属冶炼、玩具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此后,这些产业在东部地区迅速发展并支撑了东部经济长达20余年的繁荣。但从9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电荒”、“土地荒”、“水荒”、“民工荒”、人民币升值、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环保新政等因素的相继出现,上述产业开始逐渐步人衰退周期,需要向

6、外转移另谋发展。但这些产业很多都属于污染效应较强的产业,如果产业转移项目选择不当,虽然短期内经济总量会增加,但也容易造成承接地环境污染、资源的粗放开发和过度利用。    (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低梯度区域的环境外部性内在化进程  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区际产业转移,转移的主体都是企业,而企业投资区位选择及生产经营活动取舍,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因素。这种成本,除了直接的生产费用之外,至少还应包括因环境外部性内在化而由企业承担的那部分开支。根据庇古模型,环境外部性内在化过程也就是“边际私人净产值”不断趋近“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过程

7、,其实质是让生产污染的企业或个人而不是社会或他人来承担相应的污染治理费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的过程也就是污染控制的实现过程。但遗憾的是,在不同发展梯度的区域之间,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程度是有差异的,总体来说,低梯度区域要低于高梯度经济。这是因为,(1)低梯度区域面临着巨大的脱贫致富压力,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中,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都很难不以经济发展为重。(2)低梯度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低,绿色消费倾向不高,环保需求处于消费需求后列,公众普遍不怎么关注企业的环境行为,更不可能像高梯度区域那样,用手中的货币选票

8、给企业发一张“社会牌照”。(3)一些低梯度区域同时还是自然资源富集区域,当地企业或个人无须花费多少代价就可以取得或利用这些资源,自然资源的这种“易得性”容易让人们感觉不到它的稀缺和宝贵,从而难以在低梯度区域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中形成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更缺乏节约利用资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