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套路「螳螂手」之传承研究

国术套路「螳螂手」之传承研究

ID:45578200

大小:100.2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15

国术套路「螳螂手」之传承研究_第1页
国术套路「螳螂手」之传承研究_第2页
国术套路「螳螂手」之传承研究_第3页
国术套路「螳螂手」之传承研究_第4页
国术套路「螳螂手」之传承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术套路「螳螂手」之传承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術套路「螳螂手」之傳承研究陳中權撰、陳錦湧指導壹、前言筆者的師父一一即父親陳錦湧,乃長拳螳螂門掌門高道生師父的入室弟子,在八年前開始傳授武藝給我'入手套路便是「螳螂手」拳。套路是國術的重要特色(註1),至今'師父依然不斷的提醒:「螳螂手」乃高老師爲弟了所慎重選定的奠基拳法。以<國術套路「煙螂手」之傳承硏究〉作爲硏究主題'起因在時常聽師父說:「螳螂手」需要細心硏究體會'而現今的傳授內容似乎存在著一些差異。筆者明白這類題目'必須是親身硏練'且有機會向前輩討教的人'才適宜進行硏究'因此在師父的支持與協助下'相信會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硏究歷程。(爲了方便讀者辨清傳承

2、過程,下面行文,不再考慮輩分,皆直呼其名。)本文透過兩個方式尋找資料:(1)蒐集書籍刊物:武學書籍並不多見,刊物記載一樣有限,蒐集有了收穫,彌足珍貴。(2)搜尋網路資訊:武術資料與影片提供於網路資訊流通'愈來愈多,增加搜尋次數,分日進行,易有新的收穫。資料搜尋後,以兩個方法進行硏究:(1)親身硏練思考:書刊資料需要硏讀比較'演示套路的影片更需要親身練習,進而比較異同、深切思考。(2)問教先輩前賢:筆者只是個高中生'知道能力有限,但能抱著初生之犢的勇氣,求教於師友,增長見識,透過討論,尋求理解。本文的硏究程序是:首先點出阈術的價値意義;接著說明「螳螂手」的

3、價値與採取「逆推」法進行傳承硏究的原因;而後根據師承將蒐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做爲繼續討論傳承源頭的依據。最後希望能整體呈現「螳螂手」的傳承發展過程,並對自己的師承系統有更清楚的認識。一・國術的價値約四百年來,流傳在臺灣的武術種類,依時問先後,約有宋江陣、傳統大陸南方武術、日本柔道、傳統大陸北方武術、韓阈跆拳道、大陸新編競技武術……等(註2)。所以在臺灣可以這樣區分'即「傳統武術」、「競技武術(又稱新武術)」與「外國武術」。相對於「外國武術」,珍惜「傳統武術」,是對自家文化的重視;相對於「競技武術」,學習「傳統武術」,更能探索武藝功夫的本質。衛笑堂說:「

4、技擊才是武術的本質和目的」(註3)。若不把技擊功夫的實用性質當作武術的重點'則恐怕流於形式表現。吳美玲認爲:「武術是亞奧運項目'也是文化國粹,恐僅有少【單位能延續學習亞奧運的規則套路。」(註4)這句話似是而非'在臺灣可以稱作「文化國粹」的,該是「傳統武術」,而非「亞奧運的規則套路(即競技武術)」。大陸的馬明達提到他對競技武術的遺憾:「使武術進一步體操化、舞蹈化,以至雜耍化。」(註5)「外阈武術」如柔道、跆拳道、空手道、西洋拳擊等,講求技擊實戰功能。臺灣可以拿出來相比,而不會相形見細的,就是一樣重視技擊功夫的「傳統武術」,絕非「競技武術」。以「傳統武術」來

5、說:民國三十八前,臺灣主要傳承大陸南方武術;民國三十八年後,北派傳統武術正式進入臺灣傳授發展;從此'臺灣始見南北派傳統武術的整體面貌(註6)。「傳統武術」就是「國術」,改名而通行全國在民國十七年(註7),很快的國術運動在各地蓬勃展開(註8)。我們應該了解,因爲文化大革命的關係,大陸的傳統武術多有殘缺現象,因此國術在臺灣的傳承發展,更顯得珍貴,値得我們重視這項文化的存在價値。二・「螳螂手」的價値與疑點的提出大陸失守,許多北派武術的名家大師進入臺灣。拿和本文相關的螳螂拳來說,西元1948年,「臺灣始有螳螂拳,自李昆山始。」(註9)1949年以後,高道生、王松

6、亭、林九洲、王壽庭、馬振[11、張詳三、衛笑堂、張德奎、賈金亭、劉竹園等亦抵達臺灣發展(註10)。如今長輩先賢都已仙逝'我們應該慎重看待前人留下的文化資產'一方面盡力傳承發展,一方面釐清問題疑點。楊逢時說明「螳螂手」拳爲「定手型、架式、身法之拳套'……若於初學時能將此套拳練得精熟確實,貝U能爲爾後學較高級之拳套'奠下一紮實的根基。」(註11)筆者敬仰王松亭、高道生師徒早經戰場以及擂台散打印證的真功夫(註12),對於他們傳授的「螳螂手」拳術套路'一直珍惜勤練。螳螂拳算是留存傳統資源較爲整體全面且發展較爲繁盛的拳種。無奈資料很有限,傳統武師強調口授心傳'難得

7、筆墨記錄,因此,「螳螂手」這套拳法刖自何人'無法明確查知。如果說'王松亭、高道生之外'還有傳授「螳螂手」拳的師傅'則順著傳承的線索往回逆推,也許能夠有所收穫。三・「螳螂手」的傳承硏究(一)師承是重要的判斷依據筆者設定兩個問答來幫助思考與判斷:(問答甲)「螳螂手」的傳承過程爲何?或者倒過來說,由筆者開始回溯,陳中權-陳錦湧-高道生-王松亭-……。承傳過程中,「螳螂手」內容是否一樣?或者說,是否有不同的套路打法?如果有,就有可能在王松亭同期其他師傅中,也有打法不一樣的內容,也就是說,王松亭不是唯一傳授「螳螂手」的師傅;或者,可能同樣稱作「螳螂手」,但內容根本

8、是不同的。(問答乙)是否同一個師承,「螳螂手演練示眾的內容」就是相同的?答案是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