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强农政策解读2010-3-30

惠农强农政策解读2010-3-30

ID:45721178

大小:193.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9-11-16

惠农强农政策解读2010-3-30_第1页
惠农强农政策解读2010-3-30_第2页
惠农强农政策解读2010-3-30_第3页
惠农强农政策解读2010-3-30_第4页
惠农强农政策解读2010-3-30_第5页
资源描述:

《惠农强农政策解读2010-3-3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惠农强农政策解读邓谨副教授惠农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鼓励和发展农业生产而制定的若干扶持和倾斜政策。我们一般习惯于把有关惠农举措称为“政策”,实质上政策本身包含不了惠农大政的全部内涵。我们试从制度、政策、措施三个层面解读惠农问题,以便于全面认识和领会党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考和决策。一、惠农的历史演替农业作为衣食之源,始终是国家与政府关注的重要的基础产业。实行重农体制,是确保农业发展与进步的社会与政治条件。农本思想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国家与政府倡导的理念之一。它大致包含以下含义:其一、农业是治

2、国安邦的根本大计;其二、农业居于基础地位;其三、农业具有重要社会教化与和谐功用。(一)古代农耕社会的传统惠农政策古代每到春耕时节,朝廷都要举行盛大的“籍田”仪式。天子亲耕反映了对农业的劝勉与关注,也有倡导各级官吏重视农桑之效。通过产业、赋税与价格政策进行干预和调节,也是对农业实行优惠与扶持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优先发展的思想:重农抑商利益分配与生产保障原则:轻徭薄赋农业价格调节与保护措施:贵粟平准古代的惠农政策基本上是在同质(农业)社会内部实行的产业鼓励政策,虽有促进农业发展进步之效,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社会

3、的总体特征。这些思想与政策,在它的贯彻与实施过程中也曾产生过很大的负面作用与影响。七十二行最重农业,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鄙视商业的观念。反倒是长期实行惠农政策,抑制了近代因素(商品经济)的萌生,这是导致中国未能完成经济转型、由先进变落后的基本原因之一。(二)近代工业社会对农业的苛重盘剥近代以来由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到近代工业社会,城市与工业的社会、经济贡献率明显超过农业与农村。这一时期国家与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关注重点,明显地由农业与农村转向城市与工业。在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近代化的巨量资金投入不可能从外部

4、获得,农业承担了繁重的资本原始积累功能;农业同时又是商业资本盘剥与帝国主义资源掠夺的基本对象。三座大山压在头顶,成为数千年中国农业历史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三)新中国工业化初期 农业对工业的支援及城乡二元体制的确立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执政党缺乏对基本国情的客观判断、忽视了应有的“补课”过程。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逐渐剥夺了农民对基本生产资料的权利,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发展战略中,把工业化确立为基本发展目标。城乡二元体制确立,农业支援工业成为共识,农业的资本原始积累功能被无限强化。我们通常说的城乡

5、差别、工农产品剪刀差在这一时段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在党和国家的统筹规划中,也不具备惠农强农的时代条件。(四)改革之初政府顺应民间土地生产关系调整出台的恢复性惠农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经先后出台过相关惠农政策,一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被动适应,一次是本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主动推行。安徽凤阳小岗村对集体土地实行大包干经营,作为一场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它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二十年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

6、展。三农方面没有发生重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农村改革。党和国家顺应了这场变革,连续推出了5个一号文件:1982年1月 第1个“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 第2个“一号文件”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 第3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1985年1月 第4个“一号文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将农业税

7、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1986年1月 第5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方针政策,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这一系列惠农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总体上有利于农业的自身性恢复发展,但是没有涉及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的问题。(五)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农政策从2004年开始中央又连续发布一号文件,这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代农业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与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其实质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的力度,让公共服务体系更多地深

8、入农村、惠及农民。随着工业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问题。而是在二元结构背景下日益加剧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反差、矛盾与冲突问题。也就是说,三农已经由系统内的问题变为系统外的问题,成为党和国家、甚至是民族与时代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物质条件讲,中国已经完成了“温饱”和“基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