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新论_近年英美现代派研究述评

现代主义新论_近年英美现代派研究述评

ID:45788347

大小:26.0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11-17

现代主义新论_近年英美现代派研究述评_第1页
现代主义新论_近年英美现代派研究述评_第2页
现代主义新论_近年英美现代派研究述评_第3页
现代主义新论_近年英美现代派研究述评_第4页
现代主义新论_近年英美现代派研究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主义新论_近年英美现代派研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外国文艺研究现代主义新论近年英美现代派研究述评杨正润90年代伊始,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概括过去10年的英美文学批评:“几乎在一夜之间,80年代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就变得那么时兴。昨天如果有谁承认自己对文学的历史性感到兴趣,他就有被当作守旧派的危险,而今天他却可以洋洋自得地承认这一点。”①统治西方文艺学半个多世纪的形式主义,目前在大西洋两岸正受到猛烈冲击,女权主义批评、读者反应批评、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等等,汇集成一股变革的新潮流,其主要特点是文学研究的重新历史化。②形式主义文艺学(主要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出现,稍后于现

2、代派,大体上同现代派共时发展,并以其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派的晦涩难解也为形式主义孤立的本文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现代主义的出现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世界性的文学现象之一,人们无论对它采取什么态度,做出何种评价,都不能无视其存在,这枚巨大的酸果对任何文学研究派别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说,新潮流中最具锋芒的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在其发韧期,还只能以莎士比亚戏剧这种本身充满社会历史内容的宏大的叙事性作品为研究对象,而今天,历史主义的矛头就开始直接对准了形式主义批评的根基—现代派。现在我们就看一看这两三年中他们提出的几个最主要和最使我们感到兴趣的新观

3、点。现代主义的文化发生现代主义并非统一的文学运动,在现代主义的旗帜下出现的各种流派各有其风格特征;但以整体而言,英美文论界历来把现代派看作文学方法及形式的革新和对文学传统的反叛。比如有这样一种权威的解释:现代主义是同世界范围的对实证主义和再现艺术的反抗一致的…,’’从技术上说,现代派是同传统的形式以及与这些形式相关的美学观念相对立而著称的;它处于不断的试验之中,一个共同的特征是讨形式的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处置,并伴随着一种衬共时的其它学科的开拓性研究意识,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中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1890)、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1900),物理学中

4、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般原理》(1915),人类学中詹姆斯.弗雷泽爵士的《金枝》(1890一1915)。⑧飞琴9还有一种同样权威且更简洁的定义:现代主义反映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和弗雷泽人类学对文学的撞击。④心理学和人类学对现代派的影响确实是非常巨大的,但把现代派的出现归结于其它学科的影响所造成的文学形式的变革,这正是形式主义的观点而难以令人满意,况且在弗洛伊德和弗雷泽之前现代派就已萌发,显然不能只从他们的影响来说明。随着文化批评的兴起,一些英美学者认识到现代派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可以、也应当从文化机制的演变中寻找动因。过去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19世纪末,现代派文学

5、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大众文学,现代派被称为先锋文学、纯文学、精英文学,正是由于它同大众文学的对立。学院派的形式主义批评家历来对大众文学不屑一顾,当然更不会去研究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后现代主义的崛起使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打破纯艺术和大众艺术之间的界限,“是知识精英对大众文化的补足”,“掩盖着的大众主义精神,它意味着在艺术和生活的鸿沟之间确定地架起一座桥梁”。⑤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后现代派的大众主义精神是现代派所没有的,这正是后现代派取代现代派的关键。一位美国学者为之大声疾呼:“讨论现代主义的时候

6、再也不能离开后现代主义了!”⑥大众文化的产生是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民大众文化水平提高的产物。据统计,从6世纪到18世纪,欧洲人口不超过1亿8千万,而从1800年到1914年的114年间,欧洲人口就从]亿8千万急增到4亿6千万。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补充工人阶级的队伍,这一点也为统治阶级所认识。1871年英国国会通过教育立法,基础教育逐步得到普及。此后各国相继效法,欧洲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相当集中的、能识字读书的公众群体,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在英国,1887年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开始在《海滨》杂志连载,此后斯蒂文生的《金

7、银岛》、台克尔和哈德等人的历险故事相继问世。1896年发行量极大的通俗报纸《每日邮报》和《每日快报》出版。为了吸引读者,除了新闻以外,这些报纸都设立了各式各样的故事栏目,培养了一大批大众文学作家,萧伯纳就是其中之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引起了另外一些知识分子的敌视和恐惧。马尔萨斯人口论在19世纪流传甚广,得到许多人的响应。尼采宣称:“活着的人太多,他们赖在树枝上,需要一场巨大的风暴吹落这腐臭的一切”(《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需要高等人对群众宣布一场战争”(《权力意志》);易卜生认为“最孤立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可他们却成了愚昧无知的群众

8、的牺牲品(《人民公敌》);威尔斯断言:“出生过多的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