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犯罪标签

浅谈青少年犯罪标签

ID:45952357

大小: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青少年犯罪标签_第1页
浅谈青少年犯罪标签_第2页
浅谈青少年犯罪标签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青少年犯罪标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青少年犯罪标签犯罪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多种社会矛盾,社会现彖柑互作用的结果。人们为探索导致犯罪现彖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二十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急遽变迁,当时盛行的实证犯罪学无论在帮助人们认识犯罪木质方面,还是提出有效遏制犯罪的对策方面,都已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一•种不同于实证犯罪学的新的研究思路在犯罪研究中逐渐显露出來,这就是犯罪标签理论。标签理论认为,社会上的犯菲现象是社会互动的必然产物。当某个人一旦被冇社会意义的他人

2、,如警察、教师、父母或周围的其他人,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时,他就会逐渐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犯罪,尤其是普通刑事犯罪行为的产牛,社会控制机构应负有很巫耍的责任。负面的标签,如认为某人是''智障”、'‘粘神病患者”、'‘小偷”、“躺子”等,都是使他人自我形象受到长期损害的主要來源。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之后,其他人便对他进行各种推断,可能会有人认为他品行不端并歧视他。正如戈夫曼在《污记》一书中所说:“在我们的头脑小,他从一个正常而完美的人降到了一个冇污点而不可信赖的人。”标签理论者认为,某一个人

3、倘若一口被标签以后主要产生两个方而的效应:一是形成了难以改变的烙记,二是自我形彖的修正。烙记会逐渐促使他人以此修」E対被标签者形象的认识。例如,被标签为犯罪者必须要符合普通人对犯罪者的形象认识,如有攻击性、不可靠、态度强硬、卑鄙、偷偷摸摸等。人们亦就会开始以该种烙记所代表的这些意义和他來往、互动,而不再以他行为的真实意义來看待他。而过去对他行为的描述亦要符介现在对他形象的标签。换言Z,人们对被标签者过去的行为均要重新被检讨和评估,以符合他现在的身份。因此,犯罪标签理论称这个过程为“追溯既往的阅读”。标签的第二个结果是个人形

4、彖的接受。当外在的标签力量逐渐强化时,如警察、父母、亲戚册友等均对他有负面而同一的标签时,他亦会因此而重新审视,评估利衡量口我的身份。他也许会扪心口问:“假如我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坏,他们为什么都要这样看待我呢?也许我真的像他们想的那样,我的行为也应当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才会符合我的身份。”因此他将在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轨道上愈滑愈远,最终不能H拔。犯罪标签理论将这一过程称为“邪恶的戏剧化。而对标签理论第一次的系统论述是霍华徳・贝克尔在1963年作出的。他在《局外人》一书中指出,越轨者就是指那个被成功贴上了某种标签的人;而越

5、轨行为是那种人们以“越轨”称之的行为。学说在60年代才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60年代的美国社会,保守的思想渐渐失去力道,和谐的理论不再深入人心,取而代Z的是激进、反叛的冲突理论。不满现实的人们纷纷离经叛道,做出许多不容于传统的行径來。酗酒、吸毒、同性恋等等在刑法规制边缘的偏差行为吸引了研究者们的视线。止是美国当时的娥皮文化,也止是这"垮掉的一代”,造就了标签理论。所以我们看到,犯罪标签理论的丛木观点,不仅经常川来解释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过程,亦常被丿U来解释其他社会偏差行为,如同性恋、变

6、态行为、酗酒和药物滥用行为等的形成过程。所谓的犯菲前科,是指曾经被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宣告冇罪或判处刑罚的一利哺殊的法律状态,是对自然人具冇犯罪历史的证明。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彖管理,使H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丁•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Z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耍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杲,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在心理学上

7、,对这种效应的显然性作了科学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抽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冇扪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则没有用标签法。厉來再次耍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冇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儿比没冇标签的贡献更少。从上述的一个爭实和两项研究中可见,标签效应是很显然的,它影响着人们的印象管理。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应以此为戒,不可轻易地对学

8、生作出评定,不耍给学生乱贴标签,否则会影响师工的交往和印彖的管理。这就是标签效应给我们教育的启示。预防未成年人犯邪法》第14条规定:“耒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冇耒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参与赌聘或者变相赌聘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