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ID:45957135

大小:6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第1页
浅谈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第2页
浅谈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第3页
浅谈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第4页
浅谈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冇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问题的能力,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问题火花,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会提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新的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关键词】提问能力;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从而可见,思维进程

2、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进程总是指向某一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口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提出的问题越少。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

3、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中提问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不敢问。许多学生生性胆怯,不善言谈。一是怕提出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岀现错误,被同学讥笑;二是怕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被教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引起师生的讥讽和嘲笑;三是怕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场面。(2)不会问。课堂教学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至多是在遇到不会做的问题时,才会向教师请教,很少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大多数教师在解答时,也很少反问学生,只是把答案呈现出來。教师在教

4、学思路上注意启发学生问答的能力,而很少注意对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的。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提问能力谈几点体会。一、提供“问题生长”的实验田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木,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经过深入地思考不断提出问题。中职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为什么”、“怎么办”。而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交流,取决于是否冇让学生“开口讲话”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教师在每节课屮应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5、,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探究,在交流中相互启迪,促进问题的提出。善待学生超范围提问,及时表扬鼓励。教师的表扬肯定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于抓不住要点问题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耐心解释。还可以在班级里开设“问题信箱”或利用板报、壁报等开设“问题园地”,刊登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一些问题的多种解法及表扬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数量就会增加,提问能力也会随Z得到提高。二、提供“问题形成

6、”的方法(-)巧妙设计,创设情境设计开放的数学情境和提示性语言,吸引学牛的眼球,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之中,激活学生思维使之产生问题意识。特别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更应让学生互相讨论,提出口C的见解。需要强调的是:创设情境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有难度,但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表达要简明扼要,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例如,在学习公理“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段中,直线段最短”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广州到上海,一般

7、可以乘火车,路程约为1811公里,也可以坐轮船,航程约为1690公里,还可搭乘飞机,只有约1200公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询问:“对于这三种行程,你们能发现并提出什么问题吗?”诱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三种行程各不相同呢?飞机的行程为什么最短呢?”接下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概扭岀几何图形,进一步发现并得出公理内容,进一步启发学生:能不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出应用这个公理的实例?(二)抓住关键,帮助理解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教学,要从关键词上提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概念、公式、定理有什么意义?适用的范围是

8、什么?公式如何应用(正用、反用、变用)?例如教学“平行线和相交线”时,提问“为什么要规定在同一个平面内?”“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这两种关系吗?可不可以说,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呢?”要设置适当的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