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游离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ID:45984903

大小:6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9

游离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_第1页
游离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_第2页
游离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_第3页
游离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_第4页
游离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游离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游离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穿支供血的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修复手掌背及其他较大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严重手掌或者手背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16例,创面清创后以小腿中段腓动脉穿支为蒂、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链为轴心的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总结穿支血管的切取、皮瓣与受区血管的吻合搭配等技巧。结果临床治疗16例患者,皮瓣面积最大14cmX8cm,均以2支穿支为供血血管,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心血管链及供血穿支解剖恒定,皮瓣质地薄软,血运丰富,

2、供受区均不损伤主干血管,可作为修复较大面积的手掌背及其他部位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选择。[关键词]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链;穿支;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6(a)-0037-02BertelliCl](1991)和Masquelet[2](1992)分别首先报道了以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皮瓣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他们认为:任何一条皮神经都有其营养血管。随着现代显微外科的发展,微小血管吻合技术的不断成熟,穿支皮瓣因其质薄软、供区损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院于2008年3月〜2012

3、年10月,对于16例严重手掌或者手背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穿支供血的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游离修复,效果理想,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木院2008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严重手掌或者手背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1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18〜45岁,平均(26.0±5.8)岁,缺损面积5.0cmX6.0cm〜9.0cmX12.5cm,创面均伤及深筋膜下,肌腱或者骨质外露。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为动力机械意外挤压撕脱导致。均采用以小腿外侧穿支为蒂、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链为轴心的皮瓣,切取皮瓣面积最大

4、14cmX8cm,最小8cmX5cm,穿支皮瓣口径最小0.5mm,最大1.2mmo1.2手术方法营养血管链轴心的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手术在全麻下由两组医师同时操作。一组对手掌背缺损创面作好清创,并标记好受区供血动静脉,对于手掌背部位的创面,取指总动脉或指蹊穿支作供血动脉,以9-0线缝扎标记,取创面近端相适口径Z浅静脉2〜3条,以9-0线缝扎标记,近端找到皮神经1支标记,以备吻合用。另一组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手术,切取小腿外侧皮瓣,以腓骨小头及外踝尖端作连线,取连线屮点或者屮点下方2cm设计为皮瓣的中心点,根据受区创面人小画线标记皮瓣切取范围。沿皮瓣的后缘,深筋

5、膜下由后向前掀起皮瓣,可见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血管直径约0.8nun,以显微器械细心沿该神经血管链分离解剖,找到与该血管链相交通的动脉穿支或肌皮穿支,确认皮瓣内含2支穿支动脉。沿皮动脉尽量向深层解剖约3cm,以利于皮瓣游离后与受区血管吻合。再由前向后深筋膜下分离皮肤软组织,皮瓣游离,游离中取近端浅静脉2〜3支备用,仅余两穿支供血血管未断蒂,观察皮瓣血运是否良好。如血运欠佳可以罂粟碱30嗎血管外膜下注射。观察皮瓣血运良好,断蒂后立即与受区供血动静脉以11-0线作端端吻合,皮瓣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放置皮片引流;供区创1何部分拉拢缝合后取大腿表层皮片

6、植皮覆盖包扎,术毕,受区包扎敷料开窗术后观察皮瓣血运。2结果术后16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彖发生,其中1例出现皮缘坏死,经换药后I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1年,皮瓣质软、色泽良好,不臃肿,恢复部分感觉,供区创面修复满意,小腿瘢痕浅,对下肢功能无影响。3讨论3.1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链的解剖学特点腓肠外侧皮神经于?窝内起自腓总神经起点在距腓骨头平面上方(7.1±1.3)cm,小腿后正中线(内外踝连线中点与股骨内外侧驟连线中点之间连线)偏外侧(1・8±0・6)cm处。起始处横径为(1.8±0.5)腓肠外侧皮神经发出后沿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降,穿出?筋膜后

7、走行于小腿后外侧部浅筋膜中,人部分逐渐向中线靠拢,并与腓肠内侧皮神经汇合形成腓肠神经[4]。其营养动脉主要为?窝外侧皮动脉,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形成一营养血管链[5]。宋修军等[6]解剖20具40侧成人尸体小腿,测量小腿外侧腓动脉皮支的有关数据,结果40侧小腿共观察到皮支140支,每侧1〜7支不等,平均3.5支,每侧最粗的皮支动脉外径平均为(1.8±0.4)mm(1.4-2.9mm);并30侧活体小腿共测到小腿外侧皮支血管穿出点145个,平均每侧4.8个[6]。柴益民等[7]研究表明腓动脉后外侧穿支平均5

8、.3支(4〜6支),其中肌皮穿支占40.6%,隔皮穿支为59.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