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单人肠镜的轴-从基础到实践

论单人肠镜的轴-从基础到实践

ID:46219492

大小:204.7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论单人肠镜的轴-从基础到实践_第1页
论单人肠镜的轴-从基础到实践_第2页
论单人肠镜的轴-从基础到实践_第3页
论单人肠镜的轴-从基础到实践_第4页
论单人肠镜的轴-从基础到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单人肠镜的轴-从基础到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的“轴”一从基础到实践珠海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自1958年美国学者Hirchowitz发明了纤维胃镜以后,纤维结肠镜也随之问世。无论是早期的插入部前端成角120。或是后來的插入部前端成角180。的结肠镜,在插入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如何操作才能送达回肓部或回肠末端,也就是结肠镜的插入方法问题。在全世界结肠镜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和内镜厂家不断改进结肠镜的性能,到二I•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熟练的结肠镜医生插入至冋盲部的成功率已在98%以上。但是,结肠镜的插入方法却分为两大派系,分别为以日本学者田岛为代表的双人操作法和美籍R本学者新谷为

2、代表的单人操作法。单人操作法的创立略后于双人操作法,但是随着内镜治疗新技术的不断拓展,诸如EMR、ESD等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应用于临床实践,放大内镜和染色内镜可以明显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以及如何提高结肠镜检查和治疗的安全性与舒适性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内镜医生认识到单人操作法的优势。廿前,单人操作法已成为结肠镜插入技术的主流。但是,单人操作法是以“轴保持短缩法"为基础的操作方法。许多的著作对于单人操作法的阐述均围绕着“轴”而展开。然而所谓的“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或存在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谓是虚无缥缈的、无定态的。如何理解“轴'‘

3、的概念,关乎结肠镜操作者的起点、提高和升华的全过程。只有正确的理解了“轴”的概念,才能正确的实践“轴保持短缩法S才能达到“轴保持短缩法"的4级或5级水平,才能从实质上成为一名高级者。结合内镜前辈们的经验总结和对内镜培训辅助技术的初步认识,“轴”的概念应该是可以具休化的,“轴”的存在方式也是可以形象化的。认识“轴”应该结合解剖学、影像学和内镜培训UPD系统。一从解剖学的角度认识结直肠的走形和肠道本身的自然状态下的“肠轴”。大肠是指从盲肠到肛门Z间的肠管,伸展开的长度大约1.5〜1.8m,收缩状态下的长度大约为70〜80cmo个休发育的差异导致

4、了被检者腹腔体积的大小、肠系膜的t短、肠腔的宽窄和肠管张力的千差万别,同吋,这也构成了肠道自然走形的多样性。所以,必须认识到肠道的自然走形一自然的“肠轴"的多变性。这个自然的“肠轴”是客观存在的,是内镜操作者必须首先面对的。认识到它是一种以非平面、非直线状态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内镜操作者进行单人操作的前捉。而单人操作方法就是耍通过一种“轴保持短缩法”的技术将弯曲的“肠轴''直线化、平面化的过程。如果自肛门至盲肠实现了弯曲“肠轴,'的直线化和平面化,也就实践了“轴保持短缩法为了实践“轴保持短缩法",必须认识自然“肠轴"的解剖状态。自肛门至直肠,

5、有3个称为Houston瓣的皱褶,其中第2个Houston瓣位于腹膜返折处,穿过它,肠管便进入腹膜腔。第2个Houston瓣以下至肛门部均为腹膜外位器官,是相对固定的肠管部分,认识这个部位对结肠镜插入技术和内镜下治疗均有重要的意义。直肠乙状结肠弯曲部(Rs)、乙状结肠(S)、乙状结肠降结肠移行部(SD)和横结肠均附着于结肠系膜,是腹膜内位器官,这几部分在腹腔内不固定,具冇较大的可移动性,多呈弯曲状态。对于初学者,这些部位是结肠镜插入最困难的部位,也是践行“轴保持短缩法”的核心部位。脾曲借助于脾结肠韧带相对同定于处于腹腔后壁的脾肌外膜,成为结

6、肠中的相对固定的解剖部位。这也是脾曲成为结肠镜插入的第二个纵深点的原因和理论基础。肝曲位于肝右叶的下方,右肾下极的前方,借助于肝结肠韧带与肝脏相连,具冇一定的活动性。升结肠与降结肠是腹膜间位器官,位于后腹膜,比较固定,多呈直线状态,是结肠镜插入比较容易的部位。盲肠虽然是系膜器官,但是解剖部位相对固定。总之,在解剖学的角度上,自肛门至盲肠,大肠有5个相对固定的解剖部位,分别为第2个Houston瓣以下至肚门部、降结肠、脾曲、升结肠和盲肠。其中,第2个Houston瓣以下至肛门和脾曲分别为结肠镜插入的第一和第二个纵深点,也就是支撑点。这两个支撑

7、点也是构成自然“肠轴”短缩后直线化和平而化的基础,毕竟两点决定一条直线,三点决定一个平面。“轴保持短缩法"的所有技术应用均是以这两个纵深点为支撑得以实施的。认识了这两个纵深点的解剖学基础和在实践短缩技术中的核心地位,也就认识了通过“轴保持短缩法"技术使门然弯曲的“肠轴"直线化和平面化的关键。其实,这两个解剖部位(纵深点)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在诸多论著及文献中多有论述,只是论述方式不同。同时也有影像学和内镜辅助UPD系统成像的客观支持(见图1,2)。图1.X线下“轴保持短缩法”后的“肠轴”脾曲/图2.UPD显示“轴保持短缩法”后

8、的“肠轴”其中,工藤进英在《结肠镜插入法一从初学者到熟练者》中是这样论述的:所谓“轴保持短缩法”屮的“轴”,可以设想,假定在大肠屮冇5个固定部位,即直肠、SD移行部、脾曲、肝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