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文化建设构想

地质文化建设构想

ID:46289206

大小:593.9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2

地质文化建设构想_第1页
地质文化建设构想_第2页
地质文化建设构想_第3页
地质文化建设构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地质文化建设构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0第5卷第4期研究探讨20lOV01.5No.4地质文化建设构想刘学清,李小龙,张梅(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l00195)摘要:本文基于对地质学的深刘认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系统而深刘地提出了“地质文化”的概念,首次描述了地质文化的基本框架,建设原则及实例片段。地质文化建设将对地质学及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地质文化-传统文化t地质密码,基本框架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03(2010)04-0008--04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文明异常繁

2、荣、传统的道德文化依然光芒四射的时代,人们的信仰不但没有随之加强反而正在严重缺失。这种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现象应与科技文化的落后有着极大关系。1地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将地质学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升华并与传统文化及相关社会活动相结合所产生的精神财富被称为地质文化。子日:“道不远人”,这里的道如果将现代科技知识融入其中便会显得更加丰满和具现实意义。因此,地质文化建设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创新和完善。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地质学作品,要么深奥难懂,要么难成体系,且未与社会活动建立起应有的联系。因而,地质学所蕴含的巨大社会作用难以发挥。大家知道,地质学是专门用于研究

3、地球的科学,即包含了地球自身的成长史,也涵盖了古生物的生成、发展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地球是宇宙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异常璀璨的部分。46亿年前,地球作为宇宙的特使来到了这个世界,她从宇宙深处带来了一切她所能携带的东西,并经过亿万年的艰苦努力创造了极其精巧又无与伦比的地质环境。包括明媚的阳光、清新的大气、富饶的大陆及美丽的海洋。接着令宇宙震惊的事件发生了,38亿年前地球诞生了最早的生命,6亿年后产生了第一批有名字的生物,即蓝藻。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相继衍生出千姿百态、瑰丽异常的各种生命。当然人类出现相对很晚。直到4

4、50万年前人才与猿分离开。古生物在30多亿年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大爆发和数次大灭绝。人们熟知的巨无霸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彻底绝灭了。地球气候的变化同样是波澜壮阔、触目惊心的。据调查,自6亿年来地球出现过三次大冰期,最后一次冰期出现在260万年左右。最冷时冰川覆盖面积可达整个地球的30%。l万年左右,冰川开始逐渐被融化。现在冰川覆盖面积仅有10%,气温也明显存在有上升的趋势。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从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直至今后的信息时代,无时不刻都在利用地球为我们提供的各种矿产资源。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在她身上除了有我们可直接利用的实物

5、资源外,还有无数个惊天涕地、令人心驰神往的地质密码。如宇宙大爆炸密码、板块与地质灾害密码、古生物“DNA”密码、地球衰老密码等。破译这些密码你会发现宇宙是如此之深邃;地球是如此亿载难遇;环境是如此的重要:生命是如此的绚丽、脆弱和顽强。这个让“外星人”(如果存在的话)都羡幕的蓝色星球,既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地球、资源丰富的地球、适于人类居住的地球,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球、已作者简介:剃学清:男(1961.).硕士。高级工程师,北京地质学会秘书长.20lOV01.5No.4刘学清等:地质文化建设构想2010第5卷第4期遭到严重破坏和摧残的地球,如冰雪消融、森

6、林砍伐、水资源匮乏及污染、能源紧缺、土地旱化和沙化、生物多样性破坏、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可能正在导致地球历史上第六次生物大灭绝!¨1地球母亲及其儿女们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考验!此时此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她、保护她,反而是在无知地伤害她呢?我们又如何能在这个神圣的天体上对其他生灵甚至我们的同类进行不恭的行为呢?因此人类应敬畏自然、理解自然、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这是自然规律对人类行为的一种规范1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地质文化的最主要目标。2地质文化的基本框架地质文化大致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地质学及社会学。以地质学为主线,以社

7、会学为参照。目的是让人们在系统而深刻理解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后,能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由于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繁杂、庞大而系统的重大工程,本文受多种因素所限,难于提出具体的实施细节。只能提出一个基本框架,以作抛砖引玉之用。见图1。图1地质文化基本框图3地质文化的建设原则及实例片段其原则主要包括:由易向难由浅向深原则、系统性及趣味性原则、贯通性原则。贯通性即包括地质知识的相互贯通,更兼顾社会或其他知识的相互贯通。所谓实例片段,其实就是一些不完整的实例,因这些实例不够系统,故称之为片段。下面以北京平原区地质结构特征等为例,说明地质文化建设的特点及

8、方式。提到北京平原区,人们更多想到的悬平原区的地形地貌及地面上的各种建筑。其实这仅是对“平原区”最初浅的认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