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文化观探究

学衡派文化观探究

ID:46673140

大小:6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6

学衡派文化观探究_第1页
学衡派文化观探究_第2页
学衡派文化观探究_第3页
学衡派文化观探究_第4页
学衡派文化观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衡派文化观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衡派文化观探究谭磊(历史2013级2班,201316551263)【内容摘要】学衡派岀现于20世纪初,是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的产物,在这种背景下,学衡派重新审视文化,提出关于文化的思想,并进一步形成了一种文化观,并且这种文化观在他们对中西文化态度当中体现岀来。这种文化观念在现在仍有借鉴意义。学衡派对西方文化是抱着借鉴的态度,这一点可以从学衡派产生的背景以及学衡派的知识份子们的那种文化使命可以看出。此外,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也绝不是绝对对立的,甚至可以说学衡派只是不满新文化运动的激进的文化观点。其实,学衡派不只是将目光放在中西方文化孰优孰劣,而着眼于文化的发展这一角度,

2、从中西方文化上发掘各自的优点,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关键词】学衡派;新人文主义;新文化运动;文化观。在中国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相互融合,相互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知识份子采取了不同态度,产生不同的派别。例如,国粹派、东方主义、新文化运动、学衡派。而学衡派既不同于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也和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国粹派有所区别。在当今,东西方文化仍然处于一种融合与冲突并存的状态,国内社会需要从新的角度去看待两种文化,以实现社会文化的和谐。因此,在最近儿十年里学衡派研究热潮掀起,并从多个方向进行研究,例如,学衡派的史学思想、学衡派的诗学还有学衡派主要成员的个人研

3、究,并且对它给予了肯定评价。而本则探讨学衡派对-文化的一些见解,希望有所收获。学衡派的文化观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20世纪初期,中国的知识界已广泛形成了中西文化沟通的观念,学衡派正是在这种背景上产生的。学衡派主要成员在出国之前,既受过传统的启蒙教育,乂受过颇具时代特征的新学教育,已经具备了现代的知识结构,在中西学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修养。学衡派主要成员吴宓,1915年他尚未出国,但是他已经有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意识,他曾在在日记中写道:“他日行事庞造成一是学说,发挥国有文明,沟通东西事理,以熔铸风格,改进道徳,引导社会。虽成功不敢期,窃愿常自勉也。”⑴这正是一种朦胧的中西文

4、化沟通的观念,学衡派成员去欧美留学后,对于西方文化的整体发展和实际成就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此外,在学衡派在出国留学期间,他们接受了口璧徳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并对他们的文化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衡派中的主要成员梅光迪、张歆海、吴宓、汤用彤、楼光来都是口璧德的学生:此外,因为吴宓的关系,陈寅恪与口璧德也有过较多的接触;《学衡》通论栏从第3期《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一文开始,共有8篇文章专门翻译和介绍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学说。新人文主义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产生,口璧德为首的学者关注到美国社会科学与实业日益兴盛,宗教与道德势力衰微,物质上的富足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就以英国诗人兼批

5、评家安诺德的文学和社会理论为基础,力图从世界文化中找岀一种“人事之律”来反对当时盛行的“物质之律”,树立人生的新规范。具体来说,他们强调理性的道德意志的力量,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奉行中庸平和的人生观,反对个性张扬和情感泛滥,要求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新人文主义者所描绘的文化理想与学衡派成员接受的中国传统一文化有着契合之处。中国古代文化从一开始就运用了人文主义的模式来观照整个宇宙,有一缕绵延不绝的“人文主义精神”存在。儒家文化有一套“内圣外王”的做法,注重内心的克制和外在的发挥,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对道德理性的重视和对自我修养的提倡,与新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异

6、曲同工之妙。学衡派在中国文化的范围里接受了新人文主义,乂在新人文主义的引导下来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人文主义这一发展中的西方文化理想中,学衡派找到了中西文化契合点,在西方的理论结构中对传统文化的有效部分行了确认。可以说,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催生了学衡派。促使学衡派产生的直接原因却在国内。正当学衡派成员满怀壮志,准备学成冋国施展自己的抱负时,新文化运动以一种激进的姿态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它以摧枯拉朽之势动摇、瓦解了传统文化的权威。面对此种情况,学衡派主要成员极为痛心。他们认为,当时东西方文化正处于大交流中,双方都在抛弃传统,乂在向对方抛弃的传统靠拢,新文化运动吸收的西

7、方思想正是“西方所视为病毒者”C13,新文化运动抛弃的传统文化却正是西方人(特别是口璧德为首的新人文主义者)所重视的。以西方观点观照中国本来是欧美留学生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学衡派认为新文化运动正在把国家引入歧途,表面声称新文化,实际仅仅是欧化,而且是一味追求现代性的欧化。因此,学衡派主要成员此时就坚定了与新文化运动抗衡以挽救传统文化的观念,冋国后就创办起了《学衡》杂志。学衡派以《学衡》杂志为工具,通过对国学的研究和实际的创作来守护传统文化,通过对西学的介绍引进西方文化来扩大国人视野,奠定其文化守成的立身之本;在此基础之上,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