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带传输技术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

ID:46675532

大小:2.39 MB

页数:73页

时间:2019-11-26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_第1页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_第2页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_第3页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_第4页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4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引言从本章起,侧重讨论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及有关技术问题。定义:数字通信系统可分为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和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载波调制和解调装置。意义:在实际使用的数字通信系统中基带传输没有频带传输那样广泛,但:●在利用对称电缆构成的近程数据通信系统中广泛采用了这种传输方式;●频带传输系统中同样存在着基带信号传输问题;●如果把调制与解调过程看作是广义信道的一部分,则任何数字传输系统均可等效为基带传输系统。8/8/20211第4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4.1数字基带信号码型4.2基带系统的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4.3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4

2、.4无码间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4.5眼图4.6时域均衡原理4.7部分响应系统8/8/202124.1数字基带信号码型4.1.1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设计原则数字基带信号:就是消息代码的电脉冲表示――电波形。问题:在实际基带传输系统中,并非所有的原始数字基带信号都能在信道中传输,例如:●含有丰富直流和低频成分的基带信号就不适宜在信道中传输,因为它有可能造成信号严重畸变;●如果代码出现长时间的连“0”符号,不利于准确提取同步信息;●易于形成码间干扰;●抗噪声性能差,Ud不易设定。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还可能提出其它要求,从而导致对基带信号也存在各种可能的要求。8/8/2021

3、3归纳起来,对传输用的基带信号的要求主要有两点:(1)对各种代码的要求,期望将原始信息符号编制成适合于传输用的码型;(2)对所选的码型的电波形的要求,期望电波形适宜于在信道中传输。本节讨论前一问题。8/8/20214传输码(常称为线路码)的结构将取决于实际信道的特性和系统工作的条件。概括起来,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原则:(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2)码型中高频分量尽量少;(3)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4)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5)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6)低误码增殖;(7)高的编码效率;(8)编译码设

4、备应尽量简单。8/8/202151.单极性非归零(NRZ)码主要特点:(1)有直流分量,在有些信道中不易传输;(2)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3)抗噪性能差;(4)波形之间无间隔,易产生码间干扰;(5)传输时需一端接地。4.1.2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单极性:基带信号的“0,正”电平分别与二进制符号“0,1”一一对应。非归零:τ=Ts8/8/20216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特点:①可能无直流分量。易于传输。②波形之间无间隔。③不能直接提取同步信息。④抗噪性能好:判决门限为0,易设置且稳定。⑤无需一端接地。双极性:基带信号的“负,正”电位分别与二进制符号“0,1

5、”一一对应。8/8/202173.单极性归零(RZ)波形特点:①有直流分量。②波形之间有间隔,码间干扰小。③可直接提取同步信息,但信号能量减小。是其它码型提取同步信号需采用的一个过渡码型。④抗噪性能差。⑤需一端接地。归零:τ

6、相邻码元的电平变化传递信息。规则:遇“1”相邻码元电平变化;遇“0”相邻码元电平不变化。--(反之亦可)特点:波形在形式上与单极性或双极性波形相同,但代表的信息符号与码元本身电位或极性无关,而仅与相邻码元的电位变化有关。应用:收发端码元极性完全相反,也能正确判断。--解决“倒π”问题。+E-E10100118/8/2021106.AMI码--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规则:是单极性方式的变形,即把单极性方式中的“0”码仍与零电平对应,而“1”码对应发送极性交替的正、负电平。实际上把二进制脉冲序列变为三电平的符号序列,其优点:(1)在“1”、“0”码不等概率情况下,也无直流

7、成分。(2)若收端收到的码元极性与发送的完全相反,也能正确判决。(3)便于观察误码情况。(4)编译码电路简单。是一种基本的线路码,得到广泛使用。重要缺点: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会造成提取定时信号的困难。8/8/2021117.HDB3码为了保持AMI码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人们提出了许多种类的改进AMI码,其中广为接受的解决办法是采用高密度双极性码HDBn。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码就是高密度双极性码中最重要的一种。8/8/202112HDB3码的编码规则:(1)先把消息代码变成AMI码,当无3个以上连“0”码时,则该AMI码就是HDB3码。(2)当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