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片治疗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对照探究

银杏叶片治疗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对照探究

ID:46841572

大小:7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8

银杏叶片治疗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对照探究_第1页
银杏叶片治疗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对照探究_第2页
银杏叶片治疗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对照探究_第3页
银杏叶片治疗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对照探究_第4页
银杏叶片治疗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对照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银杏叶片治疗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对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银杏叶片治疗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对照探究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卒中后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AspingResistance,AR)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筛选脑卒中后服用阿司匹林作二级预防的AR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口服银杏叶片+阿司匹林,对照组服用双囉达莫+阿司匹林,4周后分别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昔(ADP)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并记录有效例数、阳性事件及药物副作用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以AA为诱导剂检测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分别为10.86%和4.37%;以ADP为诱导剂检测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分别为15.16%和7.42%,2

2、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o1.2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塞诊断[4],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服阿司匹林100mg/天>7天;③实验室检查: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20%和/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70%;④年龄40〜80趴性别不限。1.3排除标准:①脑出血或有出血倾向;②心脏病合并房颤及其他明确原因引起的脑栓塞;③血小板计数>450X109/L或<50X109/L;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肝肾功能不全或有严重精神障碍及对阿司匹林过敏;⑥正在应用氯毗格雷、华法林、潘生丁等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药物。1.4方法:分述如下。1.4

3、.1筛选方法及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应用质量分数为3.18%的枸椽酸钠按1:9比例的抗凝真空管抽取肘静脉血2.7m1为检测血样,3h内用比浊法分别测定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①0.5mg/m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20%。②1.Ommol/L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70%。满足①和②者为AR;满足其中1项者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o1.4.2治疗方法:两组均按中国卒中指南进行卒中二级预防措施处理,主要包括控制血管危险因素。治疗组口服银杏叶片(天保宁,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片,每日3次,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100mg/天,每日1次,连续用药1个月

4、。对照组服用双喀达莫150mg/天,每日1次,阿司匹林100mg/天,每日1次,均连服1个月。1.4.3观察指标: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变化值;有效性的评价(有效标准:①AR治疗后表现为ASR或阿司匹林敏感;(2)ASR治疗后表现为阿司匹林敏感);两组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阳性事件发生;检测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生化和血压等。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2结果2.1血小板聚集率及变化值: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以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其下降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与治疗前

5、相比,2组治疗1个月后以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见表1,表2。2.2有效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头胀、头昏、头痛、面部潮红、上腹部不适、恶心等,大多程度较轻,尚能耐受。未见因不能耐受而退出研究者。详见表3。2.3阳性事件的发生,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生化及血压等的变化:2组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无阳性事件发生,检查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压等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有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其余血生化无明显变化。3讨论阿司匹林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规律服用治疗

6、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使严重的血管事件下降22%[5]。但在临床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患者存在AR[6-7]O本研究在305例脑卒中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进行筛选,有72例出现AR或ASR,平均发生率为23.6%,与Hovens等[8]报道的24%相似,表明AR的发生并非少见。对AR的诊断主要有实验室检测诊断或通过临床阳性事件的发生而诊断两方面。实验室检测诊断多采用Gum等[9-10]提出的方法与标准:①0.5mg/ml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20%。②1.Ommol/L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270%。同时满足①和②者为AR;满足①或②中1项者为ASRoSnoep等[11]研究发现实验室AR者

7、再发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3.8倍,实验室AR与临床事件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故本研究通过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来反应临床AR的治疗效果。阿司匹林抵抗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常用的方法是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如氯毗格雷或联合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如双喀达莫等。但存在价格昂贵与安全性差等特点[12],难于临床广泛展开。有学者认为AR患者呈阿司匹林剂量依赖,可加大阿司匹林剂量治疗AR,但相反的观点认为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并不能减少临床事件发生,而不良反应却有所增加。按照中医辨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