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

ID:47435758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1-11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_第1页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_第2页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_第3页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_第4页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此句出自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刘禹锡的《问大钧赋》。一、刘禹锡其人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21岁时和柳宗元一同考中进士,后入朝当了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等人发起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的措施触犯了宦官藩镇的利益,革新流产。王叔文、柳宗元等被贬,刘禹锡在劫难逃,被贬赴广东连州,途中改谪往湖南朗州(今常德)当司马。后又再次被贬到广东连州任刺史。刘禹锡在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身心受到重大打击的刘禹锡被贬连州后,他即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

2、政,力行教育,为发展连州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刘禹锡对连州的最大功绩和贡献,首当重教兴学、栽培州人,开创了连州重文兴教的传统。唐宋时期,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刘禹锡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中唐“诗豪”之称。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留下诗文800多篇,《陋室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辞章脍炙人口。刘禹锡在哲学上坚持"物体形用"的朴素唯物主义和"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刘禹锡继承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优良传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积极

3、向上的人生观。他的“天人交相胜”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中国传统哲学,尤其道家哲学,普遍强调人对“天”和“命”6的顺从。儒家思想较为积极,比较强调人的能动性。特别是强调在服从天命的前提下,仍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领域。如孔子认为,死生富贵等是天命,无需我们去操心,顺从它们就是了;但仁义礼智是人所能够主宰的东西,所以“为仁由己”。通过区分天命与人为的不同领域,肯定了人的一定程度上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儒家思想深处那种积极向上精神的源头。后来荀子第一次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而到唐代刘禹锡则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交相胜”之说。他认为,“天”与

4、“人”各有其“能”与“不能”。“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这里所说的“治万物”,包括改造自然(如适时节而耕作),也包括改造社会(道德法制等)。在化育万物的方面,天必定胜过人;而在治万物方面,则人胜过天。所以说“天人交相胜”。人之所以能够胜过天,关键在于人有意识。他认为,“天非务胜乎人”,而“人诚务胜乎天”。因为“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无私”即无意识。也就是说,天胜人是无意识的,而人胜天则是有意识地改变自然和社会。所以,人必胜乎天。正是上述哲学世界观,决定了刘禹锡即使身处贬谪之境,仍然能够写出“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这样

5、能够世世代代激励后人的词句。二、词解“不息”源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息”就是不停止、不休息,永远向前,战胜困难的意思。“自强不息”是儒家思想的标志性的符号。《易经》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思潮——道家和儒家共同的思想来源。孔子晚年非常推崇《6易经》,精心修编和阐释这部经典。今存《周易》其实包含两部分,即《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前者可能是孔子修编过的更古老的经典,后者是战国到西汉时期学者们对《易经》思想和义理的阐释。《易传》主要反映了儒家的思想。上文“君子自强不息”说出自《易传》。“天”是宇宙本体,“健”是指宇宙本体生生不

6、息的运动强盛的行为。有智慧的君子,应当像天的运行一样,要孜孜不倦地、不停息地追求上进。“日新”出于《尚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做到一日自新,达到一个新境界,就要始终如一,永远保持,做到每天新,天天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天向上”、“创新是无止尽的”。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要不停地追求上进,要不断地革故鼎新。“体”和“道”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最主要的词,而是用来强调“不息”和“日新”的修饰性的词。但是这两个词涉及中国古代文化中两对核心的范畴——“道”与“器”;“体”与“用”。由于这两对范畴太为人熟知、家喻户晓了(相比

7、之下,刘禹锡常常不为人知),所以有人质疑这里为什么将“体”和“道”相对,而非“道-器”,“体-用”相对。要知道,刘禹锡在这里并没有想深入阐发“道”和“器”、“体”和“用”的辩证关系,而是利用人们已经习惯了的重道轻器、重体轻用的思维定势,来突出“不息”和“日新”的重要性。但是,既然有人质疑,我们就要稍微展开一下那两对范畴。“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对范畴最早见于《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

8、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不仅区分了“有形”和“无形”的差别,更重要地是突出了“道”在“上”,而“器”在下。《老子》:“朴(道)散则为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