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

ID:47536364

大小:129.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1-13

脑干网状结构_第1页
脑干网状结构_第2页
脑干网状结构_第3页
脑干网状结构_第4页
脑干网状结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脑干网状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的定义脑干网状结构是指在脑干内除界限清楚、机能明确的神经细胞核团和神经纤维束外,尚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胞体。其结构占据脑干的广泛范围,嘴侧端起自丘脑板内核,尾侧端移行于颈髓的中间质外侧部网状结构。横断面占据脑干被盖部内侧2/3和外侧1/3。构成体系在脑干网状结构内散在分布着40余个细胞核团,其纤维与大脑、小脑、脊髓等均有密切联系。其主要纤维束包括:脊髓网状束、网状脊髓束、小脑网状束、网状小脑束、网状丘脑纤维、网状丘脑下部纤维、皮质网状纤维、网状皮质纤维、纹状体网状纤维、网状纹状体纤维。此外,还有脑干网状结

2、构与脑干其他结构的联系纤维,如红核网状纤维以及网状结构与各脑干神经核的联系纤维等。脑干网状结构借助上述各联系纤维束执行其复杂的神经功能。结构特征  图一网状结构神经元的轴突有长的上升支和下降支分别可抵达丘脑及脊髓(图一-2天大鼠脑干矢状切面),同一可通过它的侧支影响其上下不同水平的许多神经元。  图二网状结构神经元的树突与其长的轴突常呈垂直方向排列,表明多方面来源的传入冲动可在网状结构内整合(图二-网状结构神经元树突的走行方向幼鼠网状细胞树突与脑干长轴垂直的优势定向)传入纤维有的来自脊髓网状束,大部分终止于内侧2/3的网状结构。大脑皮层许多区的纤维都可向网状结构某一局部汇集。网状结构

3、还接受来自小脑顶核、基底核(基底神经节)、下丘脑、内耳等处的传入纤维。内侧2/3的网状结构含有较多的大型神经细胞,此区可以看作网状结构的执行区。因为它发出超过中脑的上行性投射,主要到达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如下丘脑、视前区等部位;它又是发出网状脊髓束的部位。脑桥内的蓝斑神经元含去甲肾上腺素;中脑到延髓的中线及其附近有中缝核群,其中的许多神经元含有5-羟色胺,它们的轴突在脑内也有广泛的投射,并且也可投射到脊髓。所以这两类神经元对脑和脊髓的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  图三网状结构对大脑皮层的作用,是与睡眠发生的机制相关联的。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在动物的行为上有激活作用,使之清醒;同时对脑电有去同步化作

4、用。下位脑干的网状结构还有与上述相对抗的、使脑电同步化的作用,此部活动增强,将导致睡眠(见)。在脊髓与延髓之间切断形成的与脊髓脱离的标本,叫做孤立头,孤立头动物的眼睛仍能作灵巧的活动,它的脑电图也与清醒动物近似。如在中脑水平切断,则这个头端的标本称为孤立脑。孤立脑动物完全与昏睡的动物一样,眼睛固定不动,脑电图是睡眠型(图3-孤立头与孤立脑)功能系统1.1 觉醒与睡眠的调节在脑干网状结构内有桥脑上段的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和桥脑下段的上行性网状抑制系统,由此调节睡眠和觉醒的周期。1.2 注意力桥脑蓝斑核内具有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接受感觉纤维的侧支,向大脑、丘脑、海马、小脑、脊髓等广

5、泛区域投射,认为此部位与选择性注意机制有关。1.3 调节肌肉张力脑干网状结构可调节肌张力,在中脑、桥脑和延髓网状结构的外侧部为易化区,此区发出易化性网状脊髓束达脊髓前角细胞,增强脊髓牵强反射,肌张力增高,此区接受来自脊髓的各种感觉传导束纤维和来自小脑前庭的神经纤维。另外在延髓网状结构的腹侧部发出抑制性网状脊髓束,冲动达脊髓前角后使牵张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脑干网状结构通过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肉张力。1.4 呼吸调节调节呼吸的吸气中枢在延髓中、上段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呼气中枢在吸气中枢的背外侧(孤束核附近),此两部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交互抑制,因而形成自动的呼吸节律,但受其他下行纤维或肺

6、牵张反射的影响,长吸中枢位于桥脑中下段的网状结构外侧部,兴奋时产生长吸式呼吸,呼吸调整中枢位于桥脑上段和中脑下段的网状结构背外侧(包括蓝斑核),其作用为调整长吸中枢。1.5 心血管反射中枢心加速中枢和血管收缩中枢位于延髓上段网状结构背外侧,经网状脊髓束与胸髓侧角细胞相联,兴奋时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抑制中枢和血管舒张中枢位于心加速中枢的背内侧,即迷走神经背侧核的深部,此中枢兴奋时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因而脑干网状结构具有调节心率、血压和血管收缩的机能。1.6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背外侧部,此部接受迷走神经、极后区及前庭神经的纤维,与壳核、桥脑泌涎核、延髓泌涎核、延髓呼

7、吸中枢及脊髓运动神经元等均有密切联系,介以完成呕吐动作。临床表现2.1 意识障碍维持意识清醒主要依靠觉醒反应和认知反应。觉醒状态主要由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因而脑干网状结构病变可丧失睡眠觉醒周期的反应,导致意识丧失。2.2 幻觉按幻觉的责任病灶可分为皮层感觉中枢性幻觉、颞叶性幻觉和脑干性幻觉3种。脑干性幻觉的概念是Lhermitte(1992)首先提出中脑、桥脑被盖部病变导致梦幻状态的报告,以后VanBogaert报告表现同样状态的梅素性脑动脉炎剖检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