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ppt

《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ppt

ID:48027362

大小:784.50 KB

页数:60页

时间:2020-01-11

《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ppt_第1页
《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ppt_第2页
《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ppt_第3页
《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ppt_第4页
《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学辅导主要学习内容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第二讲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讲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四讲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第五讲学校教育制度第六讲教师和学生第七讲课程第八讲教学第九讲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第十讲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第十一讲教师的教育研究第十二讲学生评价学习要求与建议1、增强主动性,自觉学习。2、带着问题,联系实际。3、善于总结,优化知识体系。4、加强交流,增进合作。本章主要内容: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三、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四、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重点:教育的基本概念与教育学学科发展历程考点:教育的概念、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不同形态教育的主

2、要特征、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等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什么是教育?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西方:education(英)Educareéducation(法)Erzichung(德)词的首字母e含有“由……出来”之义,ducare为“引”之义。因此,educare即指引导儿童把潜藏于心灵中的固有能力发挥出来。词源上中西方关于教育的异同共同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点:教育方式和教育价值不同符合逻辑意义的定义:广义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

3、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大辞典》: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或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这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根本依据,是对教育在事实上是什么的判断。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大辞典》: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美]耐勒:教育就是通过各级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和其他有组织的媒介,有意地

4、把上一代的文化遗产和所积累起来的知识、价值和技能传给下一代的过程。相对于广义教育,学校教育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专门性、制度性、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持续性。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关于教育要素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

5、内容、教育物资)五要素、七要素等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

6、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1)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三、教育的形态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

7、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