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疼痛病学说.doc

中医疼痛病学说.doc

ID:48376196

大小:7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2-03

中医疼痛病学说.doc_第1页
中医疼痛病学说.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医疼痛病学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疼痛病学说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学文献中,对疼痛病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如《内经》中就记载了头痛、目痛、齿痛、胁痛、腹痛、腰痛等人体各部位的疼痛,并概称为“诸痛”。而且对疼痛的病因、病机、部位、特征、性质都有详细的论述。其代表篇有《举痛论》、《论痛》、《痹论》等。  疼痛疾病的辨证论治由张仲景提出,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具体应用,还创立了相应的治痛方剂,如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乌头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尤其是对疼痛的强度、时间性、空间性、部位、伴发症、心理状态、临床观察等方面描述较详细。  在《内经》疼痛理论的基础上,金元时期的李东垣首次提出“痛则不通”的病机理论学说,并确立了“

2、痛随利减,当通其络,则疼痛去矣”的以通止痛的原则。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久痛入络”的病机理论。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均进一步阐述了瘀血致痛之病机。后世医家又根据疼痛病机概括出虚实两个方面,确立了实证疼痛病机为“不通则痛”,虚证疼痛病机为“不荣而痛”。  慢性疼痛病种广泛,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慢性疼痛病在人群中患病率高达60%左右。按疼痛部位分,从头到脚可分为几十种,还有疮疡痛、癌瘤痛、外伤痛等。疼痛常见于内科、外科、妇科、男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从疼痛器官看,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等痛症约100

3、余种。从病因学分析,因自然环境、生存压力、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疼痛症不仅发病广、危害大,而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中医有关疼痛病的理论,包括病因、病机、证候和辨治等。对病因的描述,包括外因、内因两个方面。在宏观病理方面,强调脏腑功能、经络功能、气血功能失调。在微观病机方面,认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牵涉而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久痛入络”理论更有应用价值,更具中医特色。建立中医疼痛病学,将有利于发挥中医在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近十年来,中医疼痛理论与实践发展较快。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如针刺镇痛的原理研究、止痛中药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疼痛症的实验研究和动

4、物模型研究、止痛方剂的剂型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二是治疗方法的改进完善,从较早的单方、验方、复合方到现在的针灸、按摩、心理、气功、熏蒸等疗法的综合应用,从疼痛的食疗、体疗与调摄、护理,发展成现在的多种剂型,如针剂、片剂、口服液、气雾剂等,使给药途径更科学,疗效更迅速。三是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疼痛测定问卷,对疼痛程度的测量,对疗效之评价以及临床科研观察都是极为有利的。四是中医疼痛治疗范围日益扩大,如抗心绞痛中药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腹痛的实验研究等。五是中医治疗疼痛的研究机构开始建立,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中医胸痹协作组。部分医院开设了中医治痛门诊和中医镇痛研究

5、室。六是中医疼痛专著不断问世,中医疼痛理论不断提升。所有这些成果为中医疼痛学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中医有关疼痛病的理论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经验和理论,因此建立中医疼痛病学是完全有基础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