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感受美(教学课例及反思).doc

创设情境感受美(教学课例及反思).doc

ID:48566787

大小:3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6

创设情境感受美(教学课例及反思).doc_第1页
创设情境感受美(教学课例及反思).doc_第2页
创设情境感受美(教学课例及反思).doc_第3页
创设情境感受美(教学课例及反思).doc_第4页
创设情境感受美(教学课例及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设情境感受美(教学课例及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创设情境感受美——《我爱门前的小池塘》教学课例及反思武汉市硚口区井冈山小学石莹课文背景《我爱门前的小池塘》是一篇描写小池塘美丽景色的文章。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形象地描绘了家门前永远都清清亮亮的小池塘。花儿、草儿、树儿围绕着它高高兴兴地生长;蜜蜂舞蹈、蚱猛弹琴,小鸟歌唱,连天上的白云、远处的青山也把小池塘当作梳妆的明镜。更不用说那圆圆的睡莲叶子、美丽的小莲花在夏日里把小池塘装扮得越发美丽。文中语言生动形象,极富童真童趣,字里行间表现出一个孩子热爱自然,富于幻想的纯真之美。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很适合反复朗读,令人回味无穷。我

2、在教学中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文中景色的美丽。教学片断激趣引题,感受美师:你见过小池塘吗?在哪里见过?生:我在乡下见过小池塘。师:(出示挂图)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一个小池塘。  生2:我看到很多鲜花。  生3:浮在水面上的叶子。  生4:还有一座小房子。  生5:天上有白天。生6:远处有高山。生7:小池塘边还有个木桥。  师:嗯,看到了这些,想一想:和你在乡下见的小池塘一样吗?生:不一样,我在乡下见的小池塘没有这么美。师:你们还有什么感受呢?生1:我觉得这里的风景很美丽。生2:我

3、很喜欢这里的鲜花。生3:我很喜欢这个小池塘。  师:既然大家这么喜欢小池塘,老师就把大家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点评:通过这一环节创设情境的教学,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到情境中,对他们理解课文和朗读好课文,打好了基础。)整体感知,再现美(师配乐朗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象:小池塘的景色美在哪里?  生1:小池塘的水清清亮亮的。  生2:花儿、草儿、树儿都喜欢小池塘。生3:蜜蜂、蚱猛、小鸟也喜欢小池塘。生4:到了夏天,小池塘里还会长出美丽的睡莲花。(点评:这一环节教学,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并能一边听一边想,使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

4、文做了铺垫。)分饰角色,体会美师:这么清清亮亮的小池塘,有谁在陪着她呀?生1:有花儿(师将花儿的头饰戴在这个学生的头上)生2:有草儿(师将草儿的头饰戴在这个学生的头上)生3:有树(师将草儿的头饰戴在这个学生的头上)……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陆续将花儿、草儿、树、蜜蜂、蚱猛、小鸟、青山、白云、睡莲、荷叶等等戴在同学们的头上,并表演朗读课文。(点评: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扮演各种角色,让他们充分体会小池塘的美丽,以便在朗读中表达出来。)扩展思维,享受美小游戏“你问我想”师:想一想,小池塘里还会有些什么,会使它更加美丽呢?生1:小池塘里还会有青蛙。生2:如果有金鱼,小池塘会更美丽!生3:

5、小池塘里有小纸船,晚上还可以点上蜡烛呢!生4:还应该有小乌龟。生5:小池塘边应该还有小朋友,就更热闹了!……师:大家真会想,如果把你们想到的都放在小池塘里,相信这个池塘会变得更加美丽!最后,大家一起美美地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吧。生齐背诵课文。(配乐)(点评:通过小游戏“你问我想”,打开了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将更多美好的事物和小池塘联系起来,使小池塘变得更加的美丽,同时也让学生们享受到了池塘美丽的景色,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反思: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

6、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贵的磁石一一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

7、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的是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偷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为激起孩子学习课文的兴趣,那就要把这篇课文描写的意境,先推到孩子的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这中间就需要运用情境教学了。因为课文注重对小池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