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信孩子有感.doc

读相信孩子有感.doc

ID:48630420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6

读相信孩子有感.doc_第1页
读相信孩子有感.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读相信孩子有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再读《要相信孩子》有感苏赫姆林斯基是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我还是名师范生的时候,懵懂的我就曾读过他的一些著作,被他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案例所吸引,他是那么的神奇,就像一个雕刻家,一块粗糙的石头经他之手变成了精美的玉石。他的教育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至今如此。今天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又让我心潮澎湃,感触良多。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受到那个特定的年代影响有其局限性和社会烙印,但他的那些教育理念和鲜活的教育案例,以及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任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他案例中的人物就是我教育活动所面对的这些孩子,他的成功育

2、人方法和思想理念怎能不打动我、感动我,成为我借鉴学习的老师呢?看看这些孩子:柯利亚的顽皮和捣蛋无所不及,一次次的伤害同学,影响集体荣誉,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用优点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体验优点得到肯定时所享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的满足可以不断地激励孩子去做有利于集体和社会的事,从而改变自己对集体和社会的认识,重新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柯利亚也最终成为了农庄的优秀劳动者。维佳是一个爱偷东西又不诚实的孩子,屡教不改。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不可救药”的孩子,偷东西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品德问题,不请家长、不挨揍、不在班级检讨肯定是不行的。苏霍姆林斯基

3、却用信任和赏识的方法挽救了维佳,他没有将维佳的缺点公之于众,他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充分发挥孩子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偷东西的缺点。他引导维佳把自己心爱的冰鞋送给同学分享,从同学获得冰鞋的快乐中,维佳的内心由心疼难受变得愉悦快乐了。维佳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思想进步,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好青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一切坏的东西总是会使孩子感到苦恼、难受的,年幼的儿童还不善于把自己的精力引入正轨。爱护和保护孩子们身上的一切好的品质,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行为,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克服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就是育人的艺术。斯捷帕不小

4、心折断了教室的玫瑰花,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严厉的批评,说他是没有心肝的人,并排斥她参加集体的一切活动,这深深地伤害了斯捷帕,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也使苏霍姆林斯基反省自己的方法并吸取了教训。不要轻易惩罚孩子的错误,对儿童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会深深感动儿童具有自尊感的、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谅解是治疗儿童心灵的最好汤剂。柯斯佳和根纳季在校园里奔跑撞坏了苹果树,这个错误让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和班上的孩子们没有谴责,没有恼恨,更没有惩罚,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想出了挽救的方法:那就是重新补种新树,夏季补种需要特别的细心管理,没有谁强迫两个孩子去

5、照管新树,可他们却成了最关心、最爱护果树的孩子。春天,他们给校园里的树木培土、施肥、浇水、捉虫。他们的劳动热情高涨,激发他们热情的正是集体和老师对他们信任,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信任比惩罚更能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信任可以激发孩子更高的激情斯拉瓦、别佳、阿纳托利、瓦利亚、柳芭、利达、叶夫根尼……这些不正是我们校园里、班级里的李佳、张平、刘婷、王红……这不正是我们要借鉴和反思的吗?当然,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神,他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有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一年、两年、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他对孩子的教育的耐心、坚持、不放弃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赏识、信任、谅解、尊重、激励……这些理念和方法,无

6、一不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把我们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儿童的行为和思想,这样我们就会相信儿童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内心精神力量来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回规正轨,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他总在思考一个教育者应该怎样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这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工作中我常常对不遵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看到孩子对我的教育方式无动于衷时,我很懊恼。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指出“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

7、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在实践中,他遵循的原则是: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对个体教育和整个集体的教育密切结合。维佳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说明,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年级:发现维佳有偷东西的苗头,先是拿了一个小姑娘的玩具,后来把教室橱窗里的球拿走了。分析:就偷东西而言,不用孩子们的批评,维佳自己也知道是不对的。策略:在此后几年的教育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