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ppt

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ppt

ID:48689156

大小:1.22 MB

页数:41页

时间:2020-01-19

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ppt_第1页
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ppt_第2页
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ppt_第3页
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ppt_第4页
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重症医学科杨丽丽SIRS感染败血症SIRS是指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其它其他烧伤胰腺炎细菌真菌创伤病毒寄生虫SIRS的临床表现(1)体温:>38℃或<36℃;(2)心率:>90/min;(3)呼吸增快:>20/min或过度换气PaC02<32mmHg(4.3kPa);(4)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中性白细胞(带状核)>0.10。感染、创伤等病因组织损伤补体激活(C3a、C5a和C5b-9)白细胞贴壁、

2、粘附和瘀滞巨噬细胞激活PGE2、白三烯B4、血栓素等呼吸爆发活性氧生成攻击细胞膜血管内皮损伤蛋白水解酶释放(弹力酶、胶原酶、组织蛋白酶等)TNFα、IL-1、PAF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一、炎症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的异常释放炎症反应的基本因素:炎症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炎症介质:TNF、IL、PAF、LTs、PGs、粘附分子、自由基、溶酶体酶、蛋白酶、缓激肽、补体系统。它们之间形成瀑布样连锁反应,使炎症反应失控。靶细胞:器官或系统的实质细胞、上皮细胞效应:微循环障碍和内脏器官代谢功能和形态损伤;凝血功能紊乱、微血管微血栓形成。炎症细胞激活(a

3、ctiviationofinflammatorycells)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细胞变形脱颗粒分泌炎症介质表达粘附分子炎症细胞激活炎症介质的泛滥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称为炎症介质(inflammatorymediators)炎症介质的特点:来源于细胞或血浆通过受体介导或激活发挥作用可使靶细胞产生第二级炎症介质一种介质可作用于一种或多种靶细胞有潜在的致损伤能力二、炎症介质的种类细胞源性血浆源性细胞因子补体脂类炎症介质缓激肽粘附分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活性氧代谢产物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ytokine)是多

4、种细胞所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的总称。细胞因子都是低分子量蛋白质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在炎症及免疫反应过程调节反应的幅度及持续时间。通过靶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受体作用,多个细胞因子相互作用于受体形成细胞因子网络不同于内分泌激素,它产生作用为局部性及短暂性。作用强,低浓度即显示生物学效应。多种细胞因子有刺激生长及增强机体功能等调节作用,而导致免疫及炎症反应增强,而IFN-γ及TNF-β产生低调节作用。细胞因子按功能分类六大类(按功能分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干扰素(int

5、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趋化因子(chemokines)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介导天然免疫介导天然免疫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表现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作用。I型干扰素、IL-15和IL-12是三种重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TNF、IL-1、IL-6和趋化因子又被称为前炎症细胞因子,是启动抗菌炎症反应的关键细胞因子。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淋

6、巴细胞分泌,调节淋巴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发挥效应。诱导凋亡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应答负调节机制。刺激造血TNF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具有高亲和力的TNF受体存在于肝、肾、肺、肠、肌肉及多种细胞表面。它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它对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破骨细胞、滑膜细胞等具有广泛的调节效应。启动瀑布式炎症级联反应参与组织细胞损伤激活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参与创伤后的高代谢高浓度---内分泌效应(1)作为内源性致热源,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而引起发热,可激活嗜中性粒细胞的作用。(2)协同IL-1、IL-6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3)促

7、进嗜中性粒细胞脱颗粒,产生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增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4)引起代谢紊乱,导致恶液质;(5)介导内毒素致感染性休克。(6)促进内皮细胞表面产生促凝因子,而抑制内皮细胞产生抗凝活性的蛋白C,从而使内皮细胞表面由抗凝表面转化为促凝表面,引起全身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局部引起组织坏死。(7)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IL-6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均可产生IL-6,因而作用靶细胞广泛,从而在细胞因子网络中发挥多种效应,如:T细胞、B细胞刺激因子,参与免疫调节;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反映蛋白,刺激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等血浆蛋白,参与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