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分析与抉择范文.doc

减税分析与抉择范文.doc

ID:49008902

大小:63.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7

减税分析与抉择范文.doc_第1页
减税分析与抉择范文.doc_第2页
减税分析与抉择范文.doc_第3页
减税分析与抉择范文.doc_第4页
减税分析与抉择范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减税分析与抉择范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减税分析与抉择范文    一、税收从来都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宏观经济理论中,关于税收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两个所谓“稳定器”的基本概括:一个是“自动稳定器”。就是通过税收制度上的巧妙安排,可使税收自动地产生抵消经济波动的作用。如实行累进制的所得税,在经济萧条和繁荣时期,税收数额会自动地趋于增加和减少,从而分别产生减缓经济萎缩程度和抑制通货膨胀之效。另一个是“人为稳定器”。即指通过不同时期税收政策的相机确定,如在经济萧条时期减少税收,经济繁荣时期增加税收,可使税收作为一种经

2、济力量维系总供求之间的大体平衡,使宏观经济得以稳定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两个稳定器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且不说具有自动变化特征的所得课税早已进入各国的税制结构,成为支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单讲20多年前美国里根政府实施的减税政策以及由此带动的世界范围的减税浪潮,它对于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即使今天回忆起来,也仍然令人赞叹不已。在中国,尽管我们有意识地运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总供求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多,但还是可以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找到一些税收政策的印记。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虽然那时

3、并没有所谓总供求或宏观经济的概念,税收亦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税收,但将税收作为调节经济手段的意识还是有的。而且,就实际功效而言,税收的调节也会作用到总供求或宏观经济的平衡。因此可以说,对于税收的宏观调控意义和作用机制,中国的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并不陌生,甚至已经达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    二、恰当地认识减税    问题在于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抉择。    由于减税话题涉及的因素既广泛又复杂,似应首先过滤掉一些容易障碍人们视线的东西。    单纯提到减税,恐怕没有人不赞成,因为说到底税收是政府活动的成本。同企业要

4、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道理一样,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的政府,如果能够在保证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质和量不因此下降或减少的条件下,将企业和居民为消费公共物品或服务而需付出的代价——税收——减下来,政府的活动成本便下降了,政府的活动效率便提高了。这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一件好事情。惟一的限制条件是,政府职能可以照常履行,不会因此受阻。所以,减税如同居家过日子——入、出要左右权衡。讨论减税,必须联系政府的支出或政府的职能。此其一。    减税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通过凋整或改变既有税制——如

5、削减税种、缩小税基、降低税率——而减少税收的一种规范化的政府行为。放着该收的税不收,听凭偷漏税的现象蔓延而不采取积极的行动加以阻止,或者,跳出既有税制的框架,随意给予企业和居民所谓减免税的照顾,均不在减税之列。所以,要用市场经济的规范化的理念去理解减税,而不能将其视作可由哪一位领导人或哪一级党政部门说了算的非规范化行为。此其二。    在既有税制的框架内,依法征税,把该收的税如数收上来,是税务部门的天职所在,而且是税务部门必须倾力追求的目标。所以,抱怨税务部门加大征管力度、提高征收效率,或者指责税务部门办事

6、不灵活,因而加重了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无疑既片面又不合时宜。恰恰相反,税务部门还应当继续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行动,力争实现税收的应收尽收。此其三。    不论具体的表述如何,从根本上说来,减税的目的在于“减负”——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并以此争取较高的经济增长。本着这样一种认识,凡是属于政府部门从企业和居民那里取得、由企业和居民割让的货币收入,均可纳入减负的视野。减税并非是通向减负目标的惟一路径,所以任何性质的措施,只要它有助于或有可能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就可实现减税的意图,都可视作减税的“替代”之举。此

7、其四。    有了上述的认识基础,再来讨论减税,我们达成共识的机会就多了。    三、几点基本结论    关于减税问题的讨论至此,似可得到如下几点基本结论:    第一,税收既然是作为政府活动的财源而征收的,其规模的大小,是增还是减,直接取决于政府支出的规模。如果政府职能范围不做相应调整,政府支出规模不能随之压缩,在当前的国情背景下,减税举措的单兵突进所带来的结果将不外有二:或是被迫加大举债规模而“以债补税”;或是引发新一轮收费浪潮而“以费补税”。    问题是,当我们转向现实的政府职能层面而寻求压缩支出规

8、模的途径时,便不无沮丧地发现,在当前的中国.上述情形的出现有着极大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体制转轨期间政府职能的调整步伐极为缓慢,旧的职能未能减下去的同时,新的职能又增加了不少,既有的法制框架内又几乎没有对政府部门扩张支出欲望构成有效约束的机制,我国的财政部门根本就没有能力压缩支出规模;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的体制环境中运转了多年且没有根除封建皇权理念的政府部门,至今仍习惯于以行政性的手段和非规范化的办法去处理从企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