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孝.doc

浅谈论语中的孝.doc

ID:49220856

大小:31.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8

浅谈论语中的孝.doc_第1页
浅谈论语中的孝.doc_第2页
浅谈论语中的孝.doc_第3页
浅谈论语中的孝.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论语中的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浅谈《论语》中的“孝”论语研读结课作业孙佳琪2014K80099150264/4浅谈《论语》中的“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传统价值观浸润下的中国人,对“孝”推崇备至。《论语》对中国人“孝道观”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语》中共有约二十条与“孝”有关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孔子第一次将人类的孝行为加以理论概括,并将之具体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左康华.从《论语》看孔子孝道观及其异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8):51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

2、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论语》中,孝的地位是极高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它在第一章便给了孝一个“仁之本”的高度肯定。本,即为根本,由此可见,孝可谓是孔子“仁学”的基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蓼莪》“孝”一直是流淌在中国人骨血中的公理,从出生时,每个人都毫不怀疑地认定了孝的正确性,对于为什么要遵从孝道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思考过。《论语》中给出了一部分解释。宰我在询问孔子君子为什

3、么要守三年孝时,孔子是这样解释的,“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孝经》也有这样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孔子认为“孝”这种情感是顺从人的天性的。父母对于我们的体贴呵护照顾来自于一种血脉相通的情意,而我们感念这份情意,便自然有了“天经地义”的“孝”。之所以无人探讨孝的正确性,就是因为作为“人”的我们拥有这样诚挚而朴素的本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4/4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现在,很

4、多人都在批评儒家思想中的“孝”是“愚孝”,但实际上,通读论语后,我认为孔子在论语中所解释的孝是很正常的一种情感表达,与当今社会并无矛盾之处。首先孔子认为儿女的孝不应仅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抱有一种纯乎天然的敬爱之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以敬爱报慈爱,是非常合理的。其次孔子认为儿女应该体贴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出门在外,应该让父母知道自己在何方。除了像疾

5、病这种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不应该做出让父母担忧的举动。其实,不难想到,儿女应该做到这些正是建立在父母关心我们的基础上,除了父母,又有何人会时时刻刻在乎我们去往哪里,是否平安呢?我们又怎能去伤害这些真心爱护我们的人呢?还有,儿女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这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正如《小戴记·祭法》所言:“孝子之忧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忍不住发脾气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父母会永远纵容我们,永远不会抛弃我们。但实际上,孔子告诉我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6、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我们能够与父母相见的岁月并没有多少,“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子女来说是多么无奈。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对父母的态度好一点,让每次相聚都是美好的回忆,这是孔子想要告诫我们的。最有争议的一点便是对于父母的过错问题。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有人认为孔子在宣传一种对于父母的无条件的顺从,由此引申到臣子到君主的一

7、种无条件的服从,以之为“愚孝”“愚忠”。但我4/4认为孔子的本意并非如此。对于父母的应该劝谏,但正如上文所说,应当和颜悦色。至于“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则是表达对于父母的一种缅怀之情,就类似于今天我们在亲人去世后会常常会在节日时吃他们平时爱吃的东西。而且,若是孔子真的认为应该无条件服从,又何必要劝谏,又何必强调三年。最后,就是关于祭祀。我认为孔子所提倡的三年守孝,也是从情出发。守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