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7《登高》课件(1)(人教大纲版第三册).ppt

语文27《登高》课件(1)(人教大纲版第三册).ppt

ID:49562686

大小:31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2-25

语文27《登高》课件(1)(人教大纲版第三册).ppt_第1页
语文27《登高》课件(1)(人教大纲版第三册).ppt_第2页
语文27《登高》课件(1)(人教大纲版第三册).ppt_第3页
语文27《登高》课件(1)(人教大纲版第三册).ppt_第4页
语文27《登高》课件(1)(人教大纲版第三册).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27《登高》课件(1)(人教大纲版第三册).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登高杜甫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2.诵读诗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自主预习: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2、结合课下

2、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9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体现了杜甫诗

3、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诵读指导: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小组讨论:(1)诗中哪里是写景?哪里是抒情?(2)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4、沙白鸟飞回。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下来“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2)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静听:高猿啸哀悲凉远望:落木萧萧怆然俯视:长江滚滚凄凉秋景图情景交

5、融借景抒情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叹老嗟病,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国难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3)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时间(百年)晚景凄凉自身空间(万里)羁旅愁苦第四联:国恨添霜鬓(因)身病停浊饮(果)民族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6、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

7、移情入境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