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图文).ppt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图文).ppt

ID:50035450

大小:4.01 MB

页数:44页

时间:2020-03-01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图文).ppt_第1页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图文).ppt_第2页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图文).ppt_第3页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图文).ppt_第4页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图文).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图文).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李坚第一章绪论一、学科内容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主要包括口腔颌面放射生物学,口腔放射防护,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对牙和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外伤,涎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以及口腔颌面部介入放射学和口腔种植放射学等方面的医学影像学内容。二、发展简史1895年伦琴宣布发现X射线之后仅2周,Ottowalkhoff等学者便将X线用于拍摄牙科X线片,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第一届国际牙颌面放射学学术会议于1

2、968年在智利召开,建立国际牙颌面放射学会。我国于1987年召开第一届全国口腔放射学学术会议,建立中华医学会口腔放射学组。2000年在北京召开第三届亚洲口腔颌面放射学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口腔颌面放射学会议,并建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委员会。(一)口腔放射学1、根尖片美国人C.E.kells于1896年拍摄第一张根尖片。2、体层摄影技术意大利人Vellebonna于1930年发明体层摄影机。3、造影技术1944年NФrgaard最早成功报道颞下颌关节造影术。4、CT:锥形束CT5、减影技术1987年Ja

3、cobsJM和ManasterBJ首先将数子减影技术用于颞下颌关节下腔造影检查。颌面部多发骨折横断位CT图(骨窗)横断位CT图(软组织窗)颌面部多发骨折矢状位重建CT图冠状位重建CT图三位重建CT图(二)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近20余年来,由于磁共振、灰阶超声以及同位素扫描等项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使口腔颌面放射学正在迈入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的新阶段。颞颌关节闭口位MRI图像颞颌关节张口位MRI图像正常舌MRI-T2WI舌癌MRI-T2WI舌癌MRI-T1WI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MRI-T2WIMRI-T1WIM

4、RI-T1WI舌根囊肿(三)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是指在X线、灰阶超声或CT扫描等导向下进行穿刺活检或进行治疗的学科。口腔颌面部肿瘤及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应用方面最有价值。颈总动脉DSA图左侧颈动脉体瘤三、医学影像检查与诊断需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权衡利弊,充分考虑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计划设定帮助的大小和给患者可能造成损害的风险及经济负担之间的关系,以便合理应用,选择最佳的检查方案。医学影像诊断只是供临床医师在诊断中参考的一种客观检查诊断方法,且由于疾病影像学诊断的复杂性和往往缺乏特异性诊断指征

5、,对于某些疾病,医学影像学诊断资料往往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最终和唯一依据。第二章口腔放射生物学随着放射技术在人体中的应用,人们逐渐发现放射线除了具有诊断治疗的有益作用外,还有损伤正常组织导致癌变等不良后果,于是对放射线的生物效应和致病作用机制进行系列深入研究,形成了放射生物学(radiobiology)学科。第1节电离辐射的种类及物理化学基础电离辐射是指能引起被作用物质电离的射线,可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两大类。一、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1、电磁辐射(electromaneticradiation)是以互相垂直的

6、电场和磁场,随时间变化而交变振荡向前运动的电磁波。(1)X射线和γ射线都属于电磁辐射,并引起物质的电离属电离辐射;(2)无线电波、微波、可见光和紫外线也属于电磁辐射,但不引起物质分子电离,属非电离辐射。2、粒子辐射(particulateradiation)是一些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有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核,这些粒子具有运动能量和静止能量,通过消耗自己的动能把能量传递给其他物质。包括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等。铀、镭等放射性核素可衰变产生α粒子;放射性碘、锶等可以释放β粒子。二、电离和激发电离辐射的重

7、要特点是能够在被作用物质的局部释放很大的能量,引起被作用物的电离(ionization)和激发(excitation)。1、电离电离作用指生物组织中的分子被粒子或光子流撞击时,其轨道电子击出,产生自由电子和带电的粒子。2、激发当电离辐射与组织分子相互作用,其能量不足以将分子的轨道电子击出时,可使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态。三、自由基(freeradical)反应性不稳定性顺磁性指能够独立存在,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特点四、靶学说和靶分子靶学说(target

8、)是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认为某些分子或细胞内的敏感结构被电离粒子击中而引起生物效应的发生。基本点包括1、生物结构内存着对辐射敏感的部分,称为“靶”,其损伤将引发某种生物效应;2、电离辐射以离子簇的形成撞击靶区,击中的概率遵循泊松分布;3、单次或多次击中靶区可产生某种放射生物效应。主要的靶学说1、单靶模型2、多靶模型3、单靶和多靶模型4、DNA双链断裂模型五、影像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因素(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