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doc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doc

ID:50389441

大小:857.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3-05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doc_第1页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doc_第2页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doc_第3页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doc_第4页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学号:201107010230姓名:包灵指导老师:程冰洁老师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实验要求:1、应用声波方程作为正演模拟的波动方程;2、将所提供震源函数离散后绘图;3、给定两个二维速度-深度模型(一个小模型;一个大模型),绘出图形来;4、对于小模型,整个区域的速度值可设为常数,即只有一种介质,将震源点放在模型中间,分别记录两个时刻的波前快照(即该时刻区域内所有网格点的波场值)。第一时刻为地震波还未传播到边界上的某时刻,第二时刻为地震波已经传播到边界上的某时刻,体会其人工边界反射;5、对于大模型,定义为水平层状速度模型(至少两层);做两个实验,

2、一是将震源点放在区域表层任一点,记录下某些时刻的波前快照,体会地震波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规律;二是合成一个地震记录,即记录下与震源同一深度点的各点所有时刻的波场值,并指出记录上的同向轴分别对应哪些波。实验目的:1.通过本次作业,加深对波动方程的理解,明白波动方程所代表的物理意义。2.通过模拟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理解实际勘探中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3.通过模拟水平层状速度模型,体会地震波在两种介质分界面的传播规律,并能够从地震记录中识别出反射波,透射波,多次波,折射波和绕射波。4.通过模拟人工合成的地震记录,体会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和方法,验证地震波传播能量波形变化趋势。需要的

3、已知条件包括:1)震源函数2)地层速度(波速)3)边界条件2.弹性波方程:声波方程的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对于二维速度-深度模型,地下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可以近似地用声波方程描述:(4-1)是介质在点(x,z)处的纵波速度,为描述速度位或者压力的波场,为震源函数。为求式(4-1)的数值解,必须将此式离散化,即用有限差分来逼近导数,用差商代替微商。为此,先把空间模型网格化(如图4-1所示)。设x、z方向的网格间隔长度为,为时间采样步长,则有: (i为正整数) (j为正整数) (n为正整数)表示在(i,j)点,k时刻的波场值。将在(i,j)点k时刻用Taylor展式展开:(4-2)将在(

4、i,j)点k时刻用Taylor展式展开:(4-3)将上两式相加,略去高阶小量,整理得(i,j)点k时刻的二阶时间微商为:(4-4)对于空间微分,采用四阶精度差分格式,(以X方向为例)即将、、分别在(i,j)点k时刻展开到四阶小量,消除四阶小量并解出二阶微分得:(4-5)同理可得:(4-6)这就实现了用网格点波场值的差商代替了偏微分方程的微商,将上三个式子代入(4-1)式中得:}(4-7)式中为介质速度的空间离散值,是空间离散步长,为时间离散步长,为震源函数,关于一般使用一个理论的雷克型子波代替,即:(1)(4-8)(2)(4-9)上式中,为时间,为中心频率,一般取为20-40HZ,

5、为控制频带宽度的参数,一般取3-5。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需把此震源函数离散,参与波场计算。确定震源位置。稳定性条件:(4-10)这里表示的是地下介质的最大波速;若地下介质网格间隔、最大速度及时间采样间隔不符合(4-8)式时,递推求解(4-7)式,波场值会出现误差(高阶小量)累积,出现不稳定现象。频散关系式:(4-11)式中为最小速度,为Nyquist(奈奎斯特)频率。一般取震源子波中的主频的2倍值参与计算,G为每个波长所占的网格点数,对于空间二阶差分、时间二阶差分取8,而对于空间为四阶差分的情况则取4方能有效减少频散。同理:对于空间微分,采用二阶精度差分格式为(4-12)考虑Reyn

6、olds边界条件(详细推到见文献“基于Marmousi模型的声波方程有限差分正演算法”),差分格式如下:(4-13)注:其中参数的设置:借用以前实验的数据,当然可以根据限制条件4-10、4-11计算得到;至于震源放于[101*5,101*5]的矩形中心,根据速度与位移可以计算传播到边界时的时间,此处忽略。二.实验步骤1、应用声波方程作为正演模拟的波动方程,忽略转换波的产生、传播;2、将所提供震源函数离散后绘图;震源函数为雷克子波,离散绘图如下:fm=30;r=3;t=0.002;forn=1:50w(n)=exp(-(2*pi*fm/r)^2*(t*n)^2)*cos(2*pi*f

7、m*t*n);endsubplot(211)plot(w)t1=0.002;forn=1:50w1(n)=(1-2*(pi*fm*(t1*n-1/fm))^2)*exp(-(pi*fm*(t1*n-1/fm))^2);endsubplot(212)plot(w1)1、对于小模型,整个区域的速度值可设为常数,即只有一种介质,将震源点放在模型中间,分别记录两个时刻的波前快照(即区域内所有网格点的波场值)。第一时刻为地震波还未传播到边界上的某时刻。由稳定条件,设v为20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