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九江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

先看九江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

ID:50739053

大小:35.4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4

先看九江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1页
先看九江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2页
先看九江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先看九江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先看九江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第2题: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游客们络绎不绝地来到美丽的庐山,这里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B.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回首过去,中国成就举世瞩目;展望未来,中国信心更加坚定。  C.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假酒案。  D.作者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则与动机不尽相符。  你认为本题正确答案是哪一个呢?  随卷提供的所谓“标答”是选D。  D句使用“无可厚非”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  先看B、C中的加点词语:  B.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目。  C.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的坏事

2、)。比较一下“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此句如果用“耸人听闻”就有问题了。  B和C中的这两个词都没有问题。问题的焦点就是A和D中的两个词了。  看看D吧。D其实是茅盾《一九六0年短篇小说漫评》中的句子:“作者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则不尽符合作者的动机。”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也做未可厚非。  比较一下“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到底应该用“无可厚非”还是“无可非议”呢?这要看要看所说对象在作者看来到底有没有缺点,是不是“合乎情理”的。  “作者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则不尽符合作者的动机”可以做如下

3、两种理解:1、作者的动机虽然有“我”不赞同的方面(这是可以忽略的),但由这个动机产生的客观效果却有值得“我”赞同的方面。2、作者的动机基本值得“我”赞同(尽管其中有“我”不太赞同的方面),但由这个动机产生的客观效果却存在“我”不赞同的方面。无论是哪种理解,都表示了这种“动机”还是有不如人意之处的意思;如果尽如人意,那就不存在转折关系了。所以,这句话使用“无可厚非”是没有问题的。至于究竟是哪种理解,其实从使用“无可厚非”这个词的角度来说并不重要。  但是,在“这篇文章天衣无缝,无可厚非”中只能用“无可非议”,而不能用“无可厚非”,因为既然是“天衣无缝”,当然就谈不到缺点了。  又如:虽然

4、这种方法无可厚非,但它显然未能提供“一般的”规律和事物运动的特性。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既然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那么依据后一分句的意思,前一分句当然是说“这种方法”还有不足之处。所以这句必须使用“无可厚非”,不能使用“无可非议”。  A中的“络绎不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一般大家都知道这个词的接连不断的意思,也知道适用对象是人、马、车、船。但容易忽视“来来往往”中的“来”和“往”两方面的意思。因此,既要有“来”,又要有“往”,两个方向都要有才能用“络绎不绝”这个词。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正是“络绎不绝”的

5、意思。  比较一下“车水马龙”:也包括来往两个方向,但适用对象是来往的车马,不能用于人。示例: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络绎不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来到美丽的庐山”只有“来”而无“往”,A项句子当然就不能用“络绎不绝”这个词了。  综合考虑,本人认为本题答案选A比较合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