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攀比主题班会ppt课件.ppt

拒绝攀比主题班会ppt课件.ppt

ID:50765133

大小:1.8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3-14

拒绝攀比主题班会ppt课件.ppt_第1页
拒绝攀比主题班会ppt课件.ppt_第2页
拒绝攀比主题班会ppt课件.ppt_第3页
拒绝攀比主题班会ppt课件.ppt_第4页
拒绝攀比主题班会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拒绝攀比主题班会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再见,攀比!——C二10“拒绝攀比陋习”主题班会1爸妈爱攀比,“别家孩子”成宿敌“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不让人操心。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嗯,我在我妈嘴里是最差劲的。好像她恨不得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学生的共鸣,在人人网上,短短几天就被分享四千多次,浏览量破万。新闻现场2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

2、子”的微博有一万六千多条。多数网友表示“恨透了”这个叫“别人家孩子”的虚幻的攀比对象。记者随机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二十多位学生,仅有两位表示父母很少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更有不少网友和学生表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到了大学,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甚至是择偶。有网友给“别人家的孩子”找了不少形容词,比如:神通广大、虚无缥缈、宇宙中最强大、宿敌般的人物。你的家长是否也如此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案例:中学生不堪被比而自残在部分心理专家接诊的案例中,“别人家的孩子”的确很可

3、怕,甚至诱发了个别孩子的心理问题。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老师就曾接触过一个真实案例,两个妈妈以前是同学,从小就喜欢暗地较劲,两人生的孩子又是同龄,同在一个班级念书。于是,两个孩子就成了妈妈们嘴里最爱比较的对象。妈妈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别人家的孩子表现如何,考试成绩如何,生词默写出来没有?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超过了自己的孩子,马上脸拉得老长,劈头盖脸地一阵乱骂。到了初三,其中一个孩子的成绩渐渐落后,便再也不愿去上学了,并一直喃喃自语,“我要去杀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光明中学心理教师张静也碰到一个案例,高三学生小施成绩中上,有个表姐去年高考进了名牌大学,从此,表姐就

4、常常被妈妈挂在嘴边,小施不堪忍受比较的压力,竟偷偷准备了一把小刀,当妈妈开始念叨“你那个姐姐如何优秀,你怎么不给我争气! ”时,她就拿出小刀,在自己身上划几下,直到出血才收手,手上落下了难以修复的疤痕。4同学会成了“攀比会”“太郁闷了,太伤自尊了,这样的同学聚会今后再不去了。”在长沙一家装修公司上班的“80后”王志信过年刚从老家回来,就在博客上抱怨开了。记者采访发现,春节期间同学朋友聚会频繁,但攀比之风导致聚会“变味”,催生出不少像小王这样的“恐聚族”。“去年又换了辆进口车”、“刚刚和老婆去了趟欧洲旅游回来”、“公司年终奖发了10万元”……票子、房子、车子似乎成为同学、

5、朋友聚会谈论近况时离不开的话题。5记者在网上某知名论坛看到,一位网名为“龙凤呈祥”的网友发帖说,以前刚毕业时总是对聚会充满期待,老同学在一起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觉得很亲切、很温暖。如今的聚会却一年比一年令人失望,重温感情的少了,讨论金钱的多了。整个聚会变得越来越像“炫富会”、“攀比会”了,今后实在不想再参加了。网友“麓山红叶”则说,自己学生时代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高考以600多分的好成绩考进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但在前几天的高中同学聚会上发现,以前班里一些成绩并不好的同学,现在混得都挺风光。同学聚会似乎成了一次豪华车展,宝马、奔驰、奥迪……开的车一个比一个好,“这让我心里

6、觉得有点不舒服”。6对此,有专家表示,“恐聚族”在聚会时遇到攀比和炫富时,应当积极调整心态,讲“心”不讲“金”,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与别人攀比,也不要把别人的自我炫耀放在心上。如果感到话题“方向有误”,不妨及时纠正,引导话题,相信老同学、老朋友在一起也愿意多谈及当年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7读了这2则新闻,你有何感受?8什么是“攀比”?【释义】抓住某种东西往上爬。主动接近。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在消费等方面一味比高,不甘人后9何为“攀比心理”?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

7、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10几十年前,《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曼肯说过,财富就是你比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行为经济学家说,我们越来越富,但是体会不到幸福,部分原因是,我们总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   科内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说,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美元,还是愿意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5万美元呢?大部分的美国人选择了后者。弗兰克写过一篇论文《多花少存:为什么生活在富裕的社会里,却让我们感到更贫穷》,里面提到住房,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面积呢?主要取决于邻居拥有多大的住房,如果邻居的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