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doc

巧用“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doc

ID:50794174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08

巧用“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doc_第1页
巧用“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doc_第2页
巧用“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doc_第3页
巧用“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doc_第4页
巧用“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巧用“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用“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长期以来,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教师缺乏一种主动应对的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课堂上更多的是尽量避开错误、掩盖错误,满足于课堂上优等生的对答如流,表面上看起来一帆风顺。其实,学生的错误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那么,如何巧妙利用错误资源,演绎课堂精彩呢?一、诱导错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些学习内容,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容易出错,而这并不等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深刻、灵活。此时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诱导学生犯错。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在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和电脑课件的演示下

2、,学生顺利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时我出示问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分别为3厘米和7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生1:有两个答案!如果三角形的腰7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7×2+3=17(厘米);如果三角形的腰3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3×2+7=13(厘米)。许多学生表示同意。我故意不语!生2急切地回答:不同意!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是3厘米,两腰加起来才6厘米,比第三条边7厘米短,围不成三角形!所以答案只有一个,7+7+3=17厘米。5生3:没错,我们刚刚研究完,两

3、条短边的和应大于第三条长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孩子们都笑了,表示同意!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的让学生错误一下,经历一下挫折,快快乐乐地“上一当”,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可见,教师创设适当的开放空间,故意让学生出错,在错中产生质疑,在质疑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教师诱导的错误是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如果教师设计的“陷阱”远离学生思维生长点,是学生掉下去不能爬起来的“陷阱”,或经常性设计“陷阱”

4、,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捕捉错误,造就更加精彩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敏锐地捕捉错误资源并恰当地处理。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作出及时反应,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错误的认知时,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如:一位教师上“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5时,出示判断题: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

5、点。师:请大家判断这道题是对还是错?生1:我认为这道题是对的。师:说说你的道理?生1:因为圆的周长是直径乘圆周率,圆周率是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也就是三倍多一点。师:有不同意见吗?生2:我认为这道题是错的,因为这道题只讲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没说谁的直径。“对!”很多同学都附和说,学生纷纷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并没有慌乱,教师把这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讨论出向对方提的问题,并各自选出4名代表参加辩论。(学生的辩论很热烈,但渐渐地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开始

6、动摇,持第二种观点的慢慢占了上风。)他们共同找出了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了共识:所有圆的周长都是“各自”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学生们都笑着热烈地鼓掌,都享受着乐趣。上面的例子中,教师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辨错、改错的过程中开阔了思维,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造就了精彩课堂。5三、巧用错误,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

7、,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作前提。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的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小明从家到学校,去时每分钟走60米,回来时,每分钟走40米。求小明往返的平均速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大部分同学作出了“(60+40)÷2=50”的错误解答。评讲时,我把其作为促使学生反思的好材料,组织学生辨别正误,思考、辨析错在何处,为什么错,如何改错。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有学生说:“这是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应该

8、根据‘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计算。而总路程可以看作‘1’,去的时间则是‘路程÷速度’就是1/60,而返回的时间是1/40,所以应该这样列式:1÷(1/60+1/40),不应该把两个速度加起来再除以2。”经这位同学一提醒,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纷纷举手,有的学生则没等老师点名就迫不及待地说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他说得没错,求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总时间’,但这里的总路程应该是往返的总路程,应该是2,所以应该是2÷(1/60+1/40)=48千米。”“对、对、对!应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