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ppt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ppt

ID:50803995

大小:1.15 M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14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ppt_第1页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ppt_第2页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ppt_第3页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ppt_第4页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的比较特征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直径(μm)0.5~2.00.15~0.3(0.3~0.6)*(0.8~2)0.2~0.3< 0.25可见性光学显微镜光显勉强可见光学显微镜光显勉强可见电镜过滤性不能过滤能过滤不能过滤能过滤能过滤革兰染色阳或阴性阴性阴性阴性细胞壁有坚韧细胞壁缺与细菌相似与细菌相似无细胞结构特征细菌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病毒繁殖方式二均分裂   二均分裂  二均分裂   二均分裂复制培养方式   人工培养基   人工培养基  宿

2、主细胞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核酸种类RNA和DNA    RNA和DNA    RNA和DNA    RNA和DNA    RNA或DNA对抗生素    敏感   敏感    敏感   敏感   不敏感 (对青霉素不敏感)细胞构造有有有有无核糖体有有有有无繁殖时个体保持保持保持保持不保持的完整性大分子合成能力有有有无无产ATP系统有有有无无一、支原体(Mycoplasmas)又名类菌质体,是介于细菌与立克次体之间的原核生物,最早从患胸膜肺炎的牛体中分离得到,命名为胸膜肺炎微生物,后来也能从羊、猪、鼠、禽及人体中分离到具有类

3、似形态及特征的机体,统称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oniae-like organisms简称PPLO)现一般称为支原体。它们突出的形态特征是没有细胞壁。细胞柔软而且形态多变,具有高度多形性。着色力弱,革兰氏阴性。在同一培养中细胞常出现大小不同的球状、长短不一的丝状及各种分枝状。球状体直径一般为0.15~0.3μm,丝状体长短不一从几微米到150μm,可通过细菌滤器。支原体细胞中含有固醇,这也是其他生物罕有的。细胞内有核糖体及类似原核细胞的核。支原体广泛分布在土壤、污水、昆虫、脊椎动物及人体中,除可引起胸膜肺炎病外,

4、尚可引起猪喘气病、鸡呼吸首慢性病,现已发现人、畜、禽、植物的支原体多种,大多数为致病性,少数为腐生性。二、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Ricketts于1909年研究落基山斑疹热首先发现这个病害的病原菌。次年他不幸感染斑疹伤寒(typhus fever)而丧命。为纪念他,把这类病原体命名为立克次氏体,把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归纳在立克次氏体内。 立克次氏体比细菌小,一般为0.3~0.6×0.8~2.0μm。立克次氏体一般为球状或杆状,在不同宿主中或不同的发育阶段可表现出不同形态,如球状、双球状、杆状或丝状。除个别(如Q热立克次体

5、)外,均不能通过细菌滤器。生殖为二分分裂式繁殖。在寄主细胞内寄生或互惠共生。人类感染的一些立克氏体病害,通常通过昆虫叮刺传染,致病性很强,斑疹热病和洛矶山斑疹伤害是两种主要的立克次体病害。大多数立克次体适存在于某些动物体内,特别是啮齿动物,并在节肢动物如虱蚤、蜱和螨的体内生长并繁殖,但对这些宿主通常不致病,并且可能借卵传递给后代。衣原体是仅在脊椎动物的细胞质内寄生的一类原核生物。革兰氏阴性,不游动一般为球状。体积通常比立克次体小,直径为0.2~0.7mm或可达1.5mm。衣原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脂类、多糖组成。其中核酸有RNA与

6、DNA两大类。  衣原体在形态、构造、大小、染色等方面都与立克次体相似,寄生于脊椎动物的细胞内,离开寄主细胞就不能繁殖。衣原体与立克次体的不同处有两点:一为不必经节肢动物而传播;二是在细胞内有一定的发育阶段。三、衣原体(Chlamydia)Theen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