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

ID:50971529

大小:4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16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1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3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4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标准(一)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大事小事都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臂、肩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脸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银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二)心理健康标准A、代表性的提法:心理健康的标准体系,迄今仍是有争议的问题,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自己不

2、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表述。1、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①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  有幸福感;④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 的生活。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标准① 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 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3、美国提出标准心理学家奥尔波特① 力争自我的成长;② 能客观地看待

3、自己;③ 人生观的统一;④ 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⑤ 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⑥ 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4、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列出的心理健康标准① 充分的安全感;②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③ 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 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⑤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 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⑨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个性发挥;⑩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5.聂世茂研究《内经》总结的心理健康标准①“心恬愉为务”

4、,“和喜怒而安居处”,即经常保持乐观心境;②“志贤而少欲”,“不惧于物”,即不为物欲所累;③“谣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即不妄想妄为;④“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即意志坚强,循理而行;⑤“御神有时”,“起居有常”,身心有劳有逸,有规律地生活;⑥“恬淡虚无”,“居处安静”,“静则神藏”,即心神宁静;⑦“乐其俗”,“好利人”,即热爱生活,人际关系好;⑧“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善于适应环境变化;⑨“节阴阳而调刚柔”,即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缺点。B、目前中小学生常用的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1)情绪反应适度(2)情绪

5、活动的主流是快乐的(3)善于调节、控制、疏导(宣泄)消极情绪3.意志健全(1)果断,当断则断(2)坚强,经得起挫折4.人格统一完整(个性结构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了解自我,悦纳自我)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适应环境、正视现实)8、活动效能吻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C、注意事项1、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2、心理健康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3、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一种理想的尺度4、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借助量表)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华中师范大学刘华山的观点刘华山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两

6、个方面:(1)学会调适(调节与适应)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内心冲突,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保持精神生活的内部和谐。学会适应就是矫治行为,形成正确的适应行为,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消除人际障碍,改善人际关系。(2)寻求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良好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二)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增强的观点,吴增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分为两方面①发展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帮

7、助学生学习发展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3)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校生活;(4)帮助学生发展共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5)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6)帮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7)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8)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精神。②防治性目标(1)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业;(2)辅导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改善他们的情绪,矫正他们的行为;(3)辅导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

8、(包括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寄养家庭及关系紧张的家庭等),帮助他们健康成长;(4)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促进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