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次生盐碱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区别.doc

土地次生盐碱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区别.doc

ID:50980827

大小:21.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16

土地次生盐碱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区别.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土地次生盐碱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区别.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土地次生盐碱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区别土壤盐碱化也叫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  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

2、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

3、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二、什么是积温?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