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pdf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pdf

ID:51096736

大小:1.99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0-03-19

上传者:U-24835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pdf_第1页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pdf_第2页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pdf_第3页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pdf_第4页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中文图书分类号:F812.45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学生姓名:董长伟所在院系: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财政学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届别:2013届导师姓名:单学勇教授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10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徽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导师签名:日期: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内容摘要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社会各方面加大对教育的支出力度极大的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通过提高社会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教育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支出来实现的。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义,梳理了国内外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叙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应用的研究方法和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了文章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支出不足、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第三章引入了有关教育支出的理论,论证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三个途径,研究了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第四章为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根据现有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检验,证明了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第五章为政策建议,理论和实证分析充分显示了教育支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经济增长,教育支出,实证分析1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nalysisonEducationalExpenditureonEconomicGrowthmechanismABSTRACTSincethe90softhelastcentury,theGovernmentsemphasisoneducationisrising,moreandmorerecognitionoftheroleofeducationinpromotingeconomicgrowthandpromotingsocialprogressplay.Allsectorsofsocietytoincreasespendingoneducationeffort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andeducationtopromoteeconomicgrowthbyincreasingthelevelofsocialhumancapitalaccumulation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isroleofeducationismainlyachievedthrougheducationexpenditures.Therefore,thisstudyisextremely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andfar-reachingpracticalsignificance.Theframeworkofthispaperisasfollows:Thefirstpartofthisarticleincludes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therelatedresearchresultsaboutbothathomeandabroad,thebasiccontent,theusedmethodsandideas,theinnovationandthedeficiencies.Thesecondchapterintroducesthecurrentsituationofiseducationalexpenditureandithassomeproblems.Suchaseducationexpenditureisinsufficient,educationexpenditurestructureisunreasonable.Thethirdchapterpresentstherelevantresearchtoeducationalexpenditureandalsoprovesthreemeanofcontributionofeducationtoeconomicgrowthandtheeducationexpenditureresearchoneconomicgrowthmechanismofaction.Thefourthchapterismodelbuildingandempiricalanalysis.Accordingtotheexistingtheoriesandmathematicalmodels,usingthedataofchina,andanempiricalanalysisofthetestresultsprovedthateducationalexpenditureoneconomicgrowthhassignificantlypositiveeffects.Thefifthchapterispolicysuggestions,theoreticalandempiricalanalysisfullydisplaystheimportantvalueofeducationalexpenditure.It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policysuggestion.KEYWORDS:EconomicGrowth,EducationExpenditure,EmpiricalAnalysis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1第二节文献综述.........................................................2一、国外文献综述.................................................2二、国内文献综述.................................................3第三节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思路.......................................4一、研究的基本内容...............................................5二、研究的思路、方法.............................................5第四节可能的创新与不足.................................................5一、可能的创新...................................................5二、本文的研究不足...............................................5第二章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6第一节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6一、我国教育支出总体情况分析.....................................6二、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分析...............................7三、各地区教育支出情况...........................................7第二节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9一、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相对规模不足...............................9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1第三章经济增长中教育支出作用分析.......................................15第一节教育支出的理论基础..............................................15一、公共产品理论................................................15二、外部性理论..................................................16三、教育支出的财政理论..........................................16第二节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分析.....................................18一、教育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18二、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过程................................20第四章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22第一节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22一、模型的构建和数据的选取......................................22二、实证分析....................................................243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节实证结论........................................................26第五章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教育支出政策建议...............................27第一节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和教育财政预算管理体制..........................27一、增强教育支出立法力度........................................27二、改进教育财政预算管理体制....................................27第二节合理增加教育支出总额............................................28一、提高公共教育支出规模........................................28二、开征教育税..................................................30三、拓宽教育经费来源............................................31第三节优化教育支出结构................................................33一、优化教育支出的三级结构......................................33二、优化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34三、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34四、规范政府间教育转移支付制度..................................35第四节完善我国教育支出财政绩效评价制度................................36一、完善绩效评价法律体系........................................36二、明确绩效评价工作主体........................................36三、确定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方式..................................37四、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7参考文献...............................................................38致谢...................................................................41科研成果...............................................................42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1978年以来,国家的教育支出规模逐年增加,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993年为867.76亿元,1997年1862.54亿元,2001年3057.01亿元,2006年6348.36亿元,2009年12231.09亿元,比2008年的10449.63亿元增长17.05%,2010年14670.07亿元,比2009年的12231.09亿元增长19.95%,年均增长率都保持在15%以上。教育经费每年的大幅度增长不能弥补我国教育支出低效率造成的损失,即教育经费增长,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教育支出资金不能满足教育需求,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显著,同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远,据统计,在1960—1969年期间,工业化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其中工业化国家的比重高于5%。直到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6%,比2009年的3.59%增加了0.07个百分点,1993年国务院制定的4%目标我们努力了近20年也没有达到。按照我国的统计口径,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包含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内,如果按照西方国家的统计口径,两者差距更大。我国的经济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现实情况脱轨,需要转变现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转变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但是从国际比较和我国教育支出现状来看,我国教育支出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增加教育支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二、研究意义现代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通过作用于劳动力和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空前关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左右,是典型的高经济增长国家,但是这种高经济增长是以高资源投入、低产出、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为代价换来的,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过程中最为迫切的任务。由于我国知识型劳动者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极低,根本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改变我国现状的切实可行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支出力度,以教育促发展。因此,研究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经济增1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一章绪论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越好,越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本文在经济发展的巨大背景下,单纯从研究教育支出的角度,从理论方面研究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我国教育现状出发对我国教育今后发展在政策选择上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以期在实现中国教育超常规发展过程中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支出的路径,这也是本文探讨意义之真正所在。第二节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①舒尔茨(1961)用增长因素法(GrowthAccounting)定量测算得出,美国教育在②1929—1957年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第二年丹尼森用系数法定量测算得到的贡献率为23%,若将知识增进的作用考虑进去,则贡献率上升为35%,可见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是巨大的。③巴罗(1995)以98个国家或地区1960—1985年间入学率和人均GDP的增长率为变量,对它们进行了多项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在初始人均GDP为不变的条件下,一个国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初等、中等入学率高度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是0.73的结论。④Fernandez和Raquel(2003)利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在模型里引入公共教育支出因素,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程度受到公共教育支出的直接影响,最后会反映在长期经济增长方面。得出的结论是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间接,在长期内,这种影响是显著的;在短期内,这种影响并不明显。Gradstein,M.Nikitin(2005)也得到同样的结论。WilliamF.和NicoleB.Simpson(2004)得出的结论与Fernandez和Raquel的观点相同。认为公共教育支出是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作用体现在长期。对于教育支出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观点不一。总的来说,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观点:1.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①Schultz,T.W,EducationandEconomicGrowth,inSocialForcesInfluencingAmericanEducatio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1).②DennisonEdwardF,SourcesofEconomicGrowthintheUnitedStatesandtheAlternativesbeforeUs(NewYork:CommitteeforEconomicDevelopment,1961)③Barro.EconomicGrowth.NewYork,Mcgraw-Hill,1995.997-1088④Fernandez,Raquel,Rogerson,Richard.EquityandResources:AnAnalysisofEducationFinanceSystem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3,111(4):83-106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Jung和horbecke(2003)通过研究得出结果是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改善教育支出结构可以更好的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Blankenau和Simpson(2004)研究公共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两者的关系,认为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呈现某一平稳趋势,但这种反作用受生产力水平、税收结构等因素的影响。Baldacci等(2008)采用118发展中国家的1971—2000年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社会支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发现教育支出通过促进科技进步和推动人力资本积累,间接促进经济增长。2.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Sylwester(2000)研究了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不断提高,此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经过预测发现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对将来的经济增长起负作用。Kitaura(2009)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效应时发现增加公共教育支出会阻碍经济增长。二、国内文献综述①严成、龚六堂(2009)运用1997—2007年间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对人均GDP增长率、不同类型的公共生产性支出的总量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生产性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控制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存在拐点,超过生产性公共支出拐点甚至可能抑制经济增长;受历史、地理、政治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生产性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东部、中部、西部不相同,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②颜敏和王维国(2009)以教育支出、GDP为变量建立固定参数模型和时变参数模型估算了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是正数,弹性系数是0.1034,但是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滞后期,两者的弹性系数在样本期内随着我国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呈现较大的波动。③刘治松和贾凯威(2009)研究了辽宁省政府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同时出现增长拐点时,两者之间呈现长期的均衡关系;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并不显著。④范凌钧和李南(2009)运用2000-2005年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高校教师人数①严成,龚六堂.财政支出、税收与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6):4-15.②颜敏,王维国.基于时变参数的中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估计[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72—78.③刘治松,贾凯威.辽宁省政府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6):17-20④范凌钧,李南.政府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4):34-39.3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一章绪论和GDP数据,以灰色相对关联度为工具,实证分析了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的结论是: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为正相关的,且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①邓子基和唐文倩(2010)运用1998-2008年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中国人力资本结构上的差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结论是:在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同的的条件下,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大越能推动地区经济增长。②徐健(2010)为了准确测定财政性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特别是投入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利用菲德模型构建了财政教育投入影响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建立了全国29个省2001-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主要是分析全国和西部地区三级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得出的结论是从全国来看,三级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都是有贡献的;在西部地区面板模型中,西部的初等教育投入和中等教育投入对产出的贡献是不显著的;无论是在全国还是西部,由于高等教育直接培养进入社会生产的劳动力和推动科技进步,使财政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非高等教育投入。③刘晓凤、郭慧芳(2010)建立了公共教育支出和GDP的联立方程,对公共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进行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是0.24,这说明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④王磊(2010)运用1998—2007年的职业教育数据和国民生产总值数据,通过协整分析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职业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正,这充分表明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⑤梁来存、刘子兰(2011)利用我国1978—2009年间的数据估算了我国教育支出对三次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公共教育支出对三次产业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对于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滞后期;从短期来看,影响并不明显。第三节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思路①邓子基,唐文倩.教育获得方差的经济增长效应[J].厦门大学学报,2010(2):13-20.②徐健.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4):37-40③刘晓凤,郭慧芳.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5):5-8.④王磊.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15-23.⑤梁来存.刘子兰.教育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2):8-13.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共分为五章,研究基本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概括总结了本文的基本内容、所使用的方法和思路,说明了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阐述了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之后列举了教育支出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是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第三章介绍了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教育支出的财政理论,论证了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三个途径,研究了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第四章为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根据现有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检验,证明了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第五章为政策建议,理论和实证分析充分显示了教育支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研究的思路、方法本文在分析我国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了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综合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力求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的观点。在以下的论述中,一般都是以一定的理论分析作为基础,并辅之以我国近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地区比较、城乡比较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实证分析中,借鉴相关的经济分析模型,运用相关经济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在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第四节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一、可能的创新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创新点:1.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支出理论提炼出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的相关理论、作用机理和政策空间。2.本文单纯从教育支出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运用了协整理论,力求在研究方法取得创新。二、本文的研究不足因为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加上掌握的资料数据有限,因此本文的深度和广度都缺乏力度,特别是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未能纳入资本和劳动力数据,而且没有对地区间教育支出的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也没有分析三级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没有分析教育支出的社会效应,应该说进一步分析研究还有较大的深入空间。这些不足是本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5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二章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章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一节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一、我国教育支出总体情况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可谓是突飞猛进,教育支出总量规模逐年提高,教育支出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完善。我国教育支出总量不断增长,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国的教育支出规模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限制。从表2-1中可以看出,经过20年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支出从731.5亿元增加到19561.85亿元,2010年的教育支出总额是1991年的26.74倍,年均增长率为18.88%,同期的财政支出从3386.62亿元增加到89874.1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83%,国内生产总值从21781.5亿元增加到40120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57%;2010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1.7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87%。总体而言,我国教育支出、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都保持在15%以上,但教育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要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表2-11991—2010年我国教育支出变动表单位:亿元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教育支出199121781.53386.62731.50199226923.53742.20867.05199335333.94642.301059.94199448197.95792.621488.78199560793.76823.721877.95199671176.67937.552262.34199778973.09233.562531.73199884402.310798.182949.06199989677.113187.673349.04200099214.615886.503849.082001109655.218902.584637.662002120332.722053.155480.032003135822.824649.956208.272004159878.328486.897242.592005184937.433930.288418.842006216314.440422.739815.316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65810.349781.3512148.072008314045.462592.6614500.742009340902.876299.9316502.712010401202.089874.1619561.8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二、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分析教育支出相对量是指教育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的比值。从图2-1可知,1991—2010年教育支出相对量呈波动性变化趋势,其中1991—1993年期间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3.3%下降到1993年的2.9%;从1994年的3.08%一直上升到2001年4.2%。从2002年起基本上维持在4.5%左右的平稳趋势;从2009年起该比例有较大提升,2010年该比例达到4.8%。国家教育支出力度加大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991-2010年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表0.060.050.040.030.020.01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图2-11991-2010年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表三、各地区教育支出情况从表2-2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教育支出总数逐年增加。其中,东部地区教育财政支出从2524.82亿元增加到7096.45亿元,年均增长率11.62%;中部地区教育财政支出从1684.41亿元增加到3744.06亿元,年均增长率16.11%;西部地区教育财政支出从2064.05亿元增加到3851.58亿元,年均增长率21.15%;从相对增长率来看,西部增长最快;从绝对增长规模来看,东部最快,且东部教育支出总额将要等于中西部总额。表2-22005—2009年我国各地区教育支出比较7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二章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单位:亿元年份地区省份20052006200720082009北京522.722337.43407.73469.02528.94天津147.99142.89165.71206.08238.17河北324.94355.44440.37558.49614.53辽宁316.45328.22412.25479.23534.92东上海422.95370.73431.83482.31493.74部地江苏665.32684.59851.33996.431105.49区浙江568.43631.50705.86797.28891.15广东806.64865.441073.481166.161284.31福建250.52277.13332.22389.85447.91海南46.8555.8675.79892.89117.55山东498.82547.10680.24774.92839.74山西189.12219.85264.98332.84380.91吉林174.25172.42213.31271.42300.69黑龙江234.21223.05273.66338.65348.62中部安徽252.49277.57345.13438.37487.33地区江西188.96221.36285.00333.32377.65河南357.95417.95549.39656.15763.35湖北339.23290.49368.90451.96519.45湖南323.44333.85419.64506.61566.06内蒙古129.34148.10201.99262.55318.77广西183.27213.43275.89347.62387.33重庆173.10168.15230.97266.26330.99四川363.22365.42500.97657.83808.85西贵州139.48154.97207.01270.92309.41部地云南198.51231.11275.75342.29440.81区西藏30.1727.6942.0549.4159.74陕西233.15228.87285.53380.62463.75甘肃119.51132.14167.26231.02276.11青海28.7237.3945.8260.8178.58宁夏36.3439.8763.6970.2681.318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疆152.72153.27191.66250.17295.93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1991—2010年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总量增长明显,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国教育支出增长幅度较大、各地区、各省份的教育支出规模也逐年上升。第二节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上一部分的分析说明了我国教育支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教育支出无论是在支出规模还是支出结构上都存在很多问题。一、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相对规模不足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不断提高,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教育支出总额为19561.85亿元,比2009年的16502.71亿元增长18.5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4670.07亿元,占教育总支出的比重为74.99%,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6%,与4%的战略发展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充分说明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需要进一步增加教育支出额度,特别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见表2-3从绝对规模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总量逐年增长,从1991年的617.83亿元增加到2010年14670.07亿元,增长了23.75倍,年均增长率18.14%,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增加大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相对规模来看,财政性教育支出资金仍存在不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过低,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匹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波动增长趋势并显现逐步下降的特点;而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逐年上升;两者增长速度严重脱节。表2-31991—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规模和比重财政性教育支出财政性教育支出/财政性教育支出年份财政支出/GDP(%)(亿元)财政支出(%)/GDP(%)1991617.8315.5518.242.841992728.7513.8919.472.711993867.7613.1318.692.4519941174.7412.0220.272.4319951411.5211.2320.692.3219961671.7111.1521.062.3419971862.5411.6920.172.3519982032.4512.7918.822.419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二章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9992287.1814.7117.342.5520002562.6116.0116.132.5820013057.0117.2416.172.7820023491.4118.3315.832.9120033850.6218.1515.622.8320044465.8617.8215.672.7920055161.0818.3515.212.7920066348.3618.6915.712.9320078280.2118.7316.633.11200810449.6319.9316.693.32200912231.0922.3816.033.58201014670.0722.4116.323.6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表2-4中国教育经费来源情况统计表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捐资和国家财政性其他办学经年份合计公民个人办集资办学经学费和杂费教育经费费学经费费199110084.460.008.594.422.53199210084.050.008.035.072.85199310081.870.316.628.222.97199410078.910.726.559.873.96199510075.161.088.6710.724.37199610073.891.168.3311.545.08199710073.571.196.7412.885.62199810068.921.634.8112.5412.1199910068.291.883.7613.8418.93200010066.582.232.9615.4512.78200110065.922.762.4316.0812.81200210063.713.152.3216.8413.98200310062.024.171.6818.0614.05200410061.664.801.2918.5913.6510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0061.305.371.1118.4513.77200610064.675.590.9115.8212.99200710068.160.660.7717.5412.87200810072.060.480.7116.2110.55200910074.120.450.7615.249.43201010074.990.380.6815.298.66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从表2-4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不稳定,从1991起一直下降,直到2006年占比才逐步上升。占比过低,严重影响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势必对教育发展起到不良的影响,同时我国民办教育经费因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而缩减,严重打击了民办教育的积极性。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教育支出总量得到很大提升,但是我国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到全面改善。教育支出在各地区、城乡及三级教育之间的分布严重失衡。(一)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支出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决定了教育支出水平的差距,另外由于有的地方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导致教育支出区域差异性进一步明显。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负担的教育支出责任远远高于中央政府负担的教育支出责任。对于一项本应由中央全部负担的教育支出,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地方政府参与出资。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费用支出和近一半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因此,地方经济水平和政府财力直接影响该地区教育经费的水平。基础教育实行以市、县、乡三级政府管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通过转移专项资金的形式进行补助;高等教育经过若干划分实行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管理。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没有相应的财权和财力作为有力保障,加之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造成教育支出主要靠本地财源,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和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共同导致了我国各地区、各省份之间教育支出的巨大差距。从表2-2中可以看出,2009年教育支出排名前四的省份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四川,其中广东省2009年的教育支出为1284.31亿元,是2005年的1.6倍,年均增长达12.33%;2009年教育支出排名前四的省份依次是:西藏、青海、宁夏、海南,西藏的教育支出仅为59.74亿元。广省的教育支出是西藏教育支出的21.5倍。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广州、山东等省市,教育经费的总额11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二章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很大。对于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南、安徽等省份,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总额虽然很大,但和东部省份相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2009年东部省份的平均教育支出为645.13亿元,2009年中部省份的平均教育支出为340.37亿元,东部省份是中部省份的1.89倍。在西部地区,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导致教育支出总额较低,如青海、宁夏2009年教育支出总额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更有甚者教育经费支出完全依靠中央专项财政拨款。从平均水平来看,我国各个地区教育支出水平差距很大,具体到2005-2009年,三个地区教育支出总额从高到低的排名依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005年东部地区教育总支出是4571.632亿元,中部地区教育总支出是2059.65亿元,西部地区教育总支出是1787.53亿元,其中东部和中部的差距是2511.982亿元,东部和西部的差距是2784.102亿元;2009年东部地区教育总支出是7096.45亿元,中部地区教育总支出是3744.06亿元,西部地区教育总支出是3851.58亿元,其中东部和中部的差距是3352.39亿元,东部和西部的差距是3244.87亿元,由此可见经过几年的发展地区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性,是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恰当体现。正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教育事业发展落后,不能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落后反过来导致教育发展水平低下,长此以往,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有可能导致区域间教育的“马太效应”。(二)教育支出城乡差异明显城乡经济二元化直接导致城乡教育支出二元化。城乡教育支出二元化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支出方面的差别。对于基础教育支出这方面,政府对待农村和城市的态度明显有差别。我国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是县级政府为主,实行分级管理,这种管理体制较以前的以“乡镇为主”的管理体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以谁为主的管理体制并不能说明什么,城乡经济二元化,针对农村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必然会导致城乡教育支出的二元化。在我国目前教育支出经费严重不足的条件下,政府将教育经费主要投向城市政策使得本来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的农村的教育经费变得更加短缺,这样同样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教育支出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是衡量城乡教育支出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2-4来看,尽管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存在的差距依然是很大的,亟需解决。2008年,城市初中生均教育经费高于农村29%,小学高于农村21%。城乡教育支出的差异对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城乡教育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的硬件条件上,城市的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每个学校都配备图书室、微机室、实验室,每个班级都有用于教学的电视机、投影仪,有的学校还安装电风扇、空调,每个教室都有暖气;对于农村学校,校舍是土坯或者砖瓦结1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构的,学校根本没能力配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施。另一方面从师资力量来比较,城市学校教师配备齐全,无论是文化课老师还是艺术课老师都是应有尽有的,这样可以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农村学校老师短缺,有的老师身兼多职,农村教师工资福利与城市教师差距较大,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同时,农村教师再教育机会少,师范类本科毕业的教师少,农村教师文化整体水平普遍低于城市教师。由于农村教师获得教育培训机会较少,使得很多农村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与现代的教育理念严重脱节,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农村教育回报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上向“城市倾斜”。由于教育具有累积性,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接受其它层次教育的机会,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很少,城市大学生的人数远远高于农村大学生人数。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表2-42000—2008年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单位:元初中生教育经费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年份城镇/城镇/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农村农村20001787.7884.42.021049.7647.01.6220011970.21013.71.941262.8797.61.5820022193.01129.21.941483.3953.71.5620032400.71210.81.981675.51058.31.5820042537.91496.71.701897.31326.31.4320053187.61819.91.752320.61572.61.4820063279.82190.31.502471.91846.71.3420074169.42926.61.423103.92463.71.2620085157.34005.81.293758.83116.81.21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三)教育支出三级结构不合理从现实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测算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三级教育支出的投资回报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因此教育支出的侧重点应该是基础教育。从理论上来看,教育支出首先应该保证公共产品属性较高的基础性育,对于私人产品属性较高的高等教育则应该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进行提供。世界各国教育支出的三级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基础教育最大,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最少。综合理论分析和现实情况并且借鉴国际经验,关键在于发展基础教育。而我国的现实状况13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二章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恰恰与上述分析相反。具体情况如下:从表2-5来看,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5868.53元,中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2240.96元,初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633.51元,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是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和中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3.6倍和2.6倍;2010年,我国高等、中等和初等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9589.73元、4509.54元和4012.51元,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是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和中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2.4倍和2.1倍。我国高等教育的年均增长率是13.06%,中等教育的年均增长率是19.12%,初等教育的年均增长率是25.19%,从相对量来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高等教育;从绝对量来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增长量远远不及高等教育。2006年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3627.57元,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4235.05元;2010年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5080.19元,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5577.22元,各级教育经费之间差距不断扩大,说明我国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中还是不够合理。依然是重高轻基的教育支出结构。已有国际经验教训表明,过度重视高等教育,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往往会事与愿违,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失业和人才的严重外流。教育支出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效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生产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表2-52006—2010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情况单位:元级别20062007200820092010高等教育5868.536546.047577.718542.309589.73中等教育2240.962648.542757.533757.604509.54初等教育1633.512207.042757.533357.924012.51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2》1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经济增长中教育支出作用分析第一节教育支出的理论基础一、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按照产品受益范围将社会产品划分为三类:公共产品、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的特征有如下两点:第一,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若干个消费者同时消费某一物品互相不影响从该产品中获得收益。非竞争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当某一个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时增加其他消费者所产生的成本为零,也就是说产品的初始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并不会因为消费者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是某一消费者在消费某一公共产品并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从中获得收益,消费者之间是互相不影响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有公安、司法、食品安全等公共物品。第二,非排他性任何一个消费者除非自愿退出否则不可能被排除消费该产品之外。这种性质应从技术来加以理解,当一种产品在消费中从技术上来说排他是可能的,但是成本是无穷大的,说明这种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公共产品通常是由政府生产,政府提供的,它的成本是通过税收收入的形式进行补偿的。(二)混合产品及其分类在现实生活中,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大量是以混合产品的形式存在的。混合产品是受益范围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产品。混合产品具体分为两类:第一类,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的产品这类产品在消费中往往既有明显的内部效益又有显著的外部溢出效益。竞争性和排他性主要是通过这类产品的内部效益体现出来;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主要是通过这类产品的外部溢出效益反映出来。教育、卫生、科技都属于这一类产品。第二类,具有排他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这类产品在消费中存在一个拐点,在产品消费未达到拐点时,产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当产品消费达到并且超过拐点时,再增加消费者就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15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三章经济增长中教育支出作用分析消费;排斥性主要体现在以较低的排他成本不让某些消费者消费这种产品在技术上来说是完全可能的。如一些收费的高速公路、收费的公园、剧院等,这些产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此产品的消费,但产品需要凭票进入,因此,消费体现了排他性。混合产品的生产提供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政府单独生产提供,也可是市场生产提供,也可以是两者联合生产提供,至于成本的补偿主要是通过收费的形式。二、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提供的产品所耗费的成本未得到补偿,或者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危害却没有支付费用补偿的现象。外部性可分为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两类。具有负的外部性的产品会给社会主体带来危害;具有正的外部性的产品会给社会主体带来好处。负的外部性例如工厂排放工业废气,会导致环境污染,间接影响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企业并不会为它的这种行为给其他人造成的伤害而支付任何费用。正的外部性比如某人主动打扫街道卫生,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有一个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减少自己患病的机率,同时是其他人也会有一个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患病的机会大大减小,个人的收益远远小于社会整体收益。外部性的存在直接导致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将会是无效的。因为,例如工厂排放废气给居民的身体造成伤害,但是工厂并没有因此而给受害者任何的经济补偿,有可能导致工厂更加肆无忌惮的任意排放废气,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将会是更大的,另一种情况是,一个人打扫卫生所带来的收益并不会被自己全部所有,这种收益会被其他人免费的享受,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获得的收益不成比例,这种行为就会大大减少。市场针对这种情况无法进行自我调节,政府对这种情况的干预和调节是必要的,对于正的外部性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并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给与相应的成本补偿;对于负的外部性活动加以限制。三、教育支出的财政理论(一)对教育产品属性的界定根据对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的分析,教育产品总体上说是一种混合产品。具体原因如下:第一,教育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主要是通过这类产品的外部溢出效益反映出来。这表现为这种产品在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利益会通过接受教育者外溢给社会,影响其他人。这种外部溢出效益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共享,受益完全外部化,这说明教育产品具有非竞争性。第二,教育产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则主要通过这类产品的内部效益反映出来。一个人接受了教育,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从而提高了自己在未来经济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自己获得生活收入的能力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这是一种内部效益。就这部分内部效益而言,一方面这种效益完全为受教育者所拥有,其受益是完全内部化16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这说明教育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另一方面针对这部分内部效益,按照未来会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收入或者报酬进行收费从技术上来说不仅是可能的,还是比较容易的,这说明教育产品在消费中还具有排他性。教育产品的排他性还体现在:比如说高中教育,每年各个高中的招生人数都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入学考试的方式选拔一部分人进入高级中学进行学习,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要被排除在校门之外,还有一部分贵族学校,可以通过收取高额的学杂费将一部分人排除,这样就很容易地达到排他性的目的。(二)教育产品的分类根据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我们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主要是指小学六年中学三年的九年义务教育。从产品属性来看,其外溢效益较大,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基础教育的水平通常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标准。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来看: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的社会回报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比非基础教育的社会投资回报率高。必须要靠政府来提供,如果是市场提供,提供规模必定会少于最优规模;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接受基础教育是每一位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每一位适龄儿童有权利也有义务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这已经被写入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中,从而保障了教育机会的公平。另一个方面,既然是义务教育,那么意味着这种教育是免费的,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可以接受,除非自己不愿意接受,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将其排除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外,因此这体现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因此基础教育,通常被视为公共产品。基础教育的资金筹集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拨款解决。义务教育之外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竞争性,但是排他性则更为显著。尤其是对高等教育而言,每年我国各个高等院校招生人数都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入学考试的方式选拔一部分人进入大学进行学习,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要被排除在校门之外,这体现了排他性。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是混合产品,它主要是市场提供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提供方式。(三)财政教育支出的必要性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教育产品总体来说是混合产品,但是具体细分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其它教育产品是混合产品,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政府负责提供,混合教育产品应该主要由市场提供,政府给予供给者适当的财政补贴。首先,教育产品具有较强的正的外部性,如果由市场来提供必然导致提供数量的不足,这时要求政府介入,政府是以教育产品提供者的形式介入的。其次,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支出是一种资本性投资,教育投资的回报周期是相当长的,一般来说一个人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工作至少需要15年;教育投资的效果具有间接性,并不是直接为人所感知,教育支出回报周期长和效果的间接性导致投资者往往投资于见效快、利润高的产业,并不愿意17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三章经济增长中教育支出作用分析将资金投放于教育事业,要求政府承担一定的责任。再次,教育投资是一种投资回报率高、收益率不确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其收益率的大小受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投资对象没有担保品的不完全市场。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一般的私人投资者、信贷机构不会在冒巨大风险的情况下对教育进行投资,现实的选择只能由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出于公平的考虑,为了保证无论是富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孩子都可以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世界各国政府几乎都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并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给予一定的教育补贴。最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优值品。在优值品的条件下,通过市场提供的方式将会导致效率损失,必须由政府出面来纠正由于消费者偏好的不合理而导致的市场缺陷。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政府的教育支出是不可或缺的。第二节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分析一、教育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劳动者接受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种促进作用可以从教育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内生变量的优化方面来考察。直接影响生产函数变动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直接通过影响物力资本、人力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经济条件下,家庭、企业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依据以上理论分析,总需求中包含教育支出和教育消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离不开总需求。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以划分为长期作用和短期作用。本文借鉴此观点,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为长期和短期。在长期内,教育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离不开人力资本的积累;在短期内,内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教育作用于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一)增加人力资本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总的来说,人的生产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工作、学习、培训等方式培养成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生产能力。教育发展的越好为经济发展储备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雄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通过学校教育可以让劳动者获得有关所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业务培训可以让劳动者更好的适应工作,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将一个普通劳动者转换成一个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18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素质。一般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会主动按照安全操作规范来进行生产,同时注意自我保护,所以在工作中出现事故的机率会大大减少。受教育者会尊医嘱,养成科学的生后方式,以上各个方面都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素质。3.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主要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一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校教育是劳动者获得基础知识的重要方式。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劳动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的经验积累来激发、引导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是劳动者发明创造出新的劳动成果或技术。由此可见,教育对于培养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教育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并不是现实存在的生产力。它是一种知识形态,如何才能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只有同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时才能形成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升级,提高生产过程中所需生产要素的质量与数量,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科技进步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改善国际分工。以知识形态为存在形式的科学技术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将其传输给劳动者,劳动者将其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这样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对整个社会生产函数的优化变动,即依靠教育和科技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生产函数的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带动经济增长。(三)教育通过拉动总需求推动短期经济增长教育产品是混合产品,它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一般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的特征。消费者之所以购买教育产品是因为通过接受教育产品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提高自身在经济生活中的竞争力。教育产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教育产品的数量。根据宏观经济学中有关需求的划分方法,可以将教育需求划分为以下四类:1.私人的消费性需求。此时教育产品是一种消费品,消费者用自己的收入来购买教育产品或服务,比如家长不惜花巨资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这可以满足消费者某方面需要,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影响教育产品消费性需求数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教育产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教育产品的价格预期等。2.私人的投资性需求。非政府部门因为追求商业利润的而对教育进行投资。在我国,受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限制,我国教育产品的私人投资性需求数量是极小的,私人教育投资发展空间不大。其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可支配收入及其融资能力、教育产品19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三章经济增长中教育支出作用分析价格、银行存贷款利率、教育投资环境、政府教育政策等。3.政府的需求。如前所述由于教育产品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必须介入教育市场,政府提供教育产品;同时政府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教育产品有需求;由此可见政府既是教育产品需求者又是供给者。影响政府对教育产品的需求或者供给的因素包括:财政支出政策、教育支出政策、人口政策。4.国外的净需求。主要是指教育产品所创造的进出口净值,只有当本国的教育产品出口值大于进口值才存在净需求。教育产品需求具有乘数效应。教育需求的增加能够引起全社会各个产业、部门或经济要素的一系列经济反应,教育投入的增加量小于经济产出的增加量。二、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过程教育支出增加会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意味着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使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各个部门人力资本存量得以提高,社会总生产函数中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最终使社会总产出增加,经济自然而然就增长了。以上就是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过程,即先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再通过人力资源进入到生产中,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使整个经济得到发展。(一)教育支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是间接的。教育支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使更多的有效劳动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有利于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抵消资本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教育支出能够促进科技进步,使等量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总生产函数,使社会总产出增加,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从而使社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综上所述,政府的教育支出通过改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最终推动经济增长。(二)教育支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种状态的的转变,即从落后的向先进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要求把全社会的劳动力重新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这种分配不是把普通劳动者简单的重新分配,而是将较高知识水平的劳动者重新分配,同时也需要雄厚的人力资本,政府教育支出的作用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文化水平,特别重视就业人口中脑力劳动者的数量,所以世界各国政府教育支出规模总额逐年不断上升。政府的教育支出增加了,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最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三)教育支出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据统计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中国是典型的高经济增长国家。我国的经济高增长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高增长成20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因不同,我国是以消耗巨大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这种经济高增长的生产效率极低,这是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必须优化社会生产函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集约型”增长方式主要是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和资源再分配等因素所形成的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会推动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会推动经济高增长,而经济的高增长带来的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资金增加,政府的教育支出规模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样经济增长、政府教育支出和劳动力素质三者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因此,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快科技发展,而所有这些的基础是要加大政府教育支出规模与力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尽管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形式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和质疑的。21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四章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第四章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可以看出我国GDP和教育支出随着年份的推进也在不断增长,也就是说随着近年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支出也相应提高。经济增长和教育支出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通过上述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支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本文下面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利用一系列的数据和图表分析和研究我国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第一节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一、模型的构建和数据的选取(一)模型的构建通过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知道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下面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具有促进作用意味着教育支出一定量的增长必然会带动经济的一定量增长,通过建立包含两者增长率的模型恰好能够反映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本文采用双变量对数模型,即:LnGDP=α+β*LnPEEt+U(4-1)ttGDP是代表t年国内生产总值,α是常数项,PEE是代表t年教育支出,β是教育tt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U是随机误差项。t(二)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处理选择1991—2010年时间序列的教育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数据,连续动态描述我国教育支出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拟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教育支出两个变量,具体见表4-1。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被解释变量,教育支出是解释变量,变量的选择符合模型的要求。考虑到GDP缩减指数较难获得,本文使用CPI(令1991的CPI=100)对被解释变量GDP和解释变量PEE进行相应平减,为了减少在下文实证分析中的干扰因素,然后分别对调整后国内生产总值和教育支出取自然对数得到LnGDP和LnPEE,具体见表4-2,并绘制LnGDP和LnPEE的时间序列图4-1。表4-1GDP和PEE原始数据表平减PEE(亿平减GDP(亿时间PEE(亿元)GDP(亿元)CPI平减指数元)元)1991731.521781.5100731.521781.51992867.0526923.5106.3896814.97625306.5119931059.9435333.9122.0286868.599728955.4319941488.7848197.9151.4745982.858331819.1419951877.9560793.7177.34581058.9234279.7419962262.3471176.6192.09121177.74337053.552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2531.7378973197.45311282.19339995.8319982949.0684402.3195.88921505.47443086.7619993349.0489677.1193.11891734.18646436.2220003849.0899214.6193.92311984.84851161.8120014637.66109655.2195.26362375.07656157.5120025480.03120332.7193.69972829.13762123.3220036208.27135822.8196.02323167.10969289.1320047242.59159878.3203.6643556.14778501.0220058418.84184937.4207.3284060.63989200.4120069815.31216314.4210.45584663.835102783.8200712148.07265810.3220.55415507.978120519.3200814500.74314045.4233.55676208.658134462.1200916502.71340902.8231.90357116.197147002201019561.85401202239.54428166.279167485.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表4-2LnGDP和LnPEE时间序列表时间LnGDPLnPEE19919.9888166.595097199210.138826.703159199310.273516.766882199410.367826.890465199510.442316.965004199610.520127.071355199710.596537.156327199810.670977.316863199910.745847.458293200010.842757.593298200110.935927.772785200211.036887.947727200311.146048.060575200411.270878.176433200511.398648.309096200611.540388.447593200711.699578.613953200811.809048.7337200911.89828.870129201012.028659.007769数据来源:根据表4-1数据通过运用软件Eviews6.1得到23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四章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LNGDPLNPEE12.49.512.09.011.68.511.28.010.87.510.410.07.09.66.59294969800020406081092949698000204060810图4-1LnGDP和LnPEE(1991—2010年)变化趋势图二、实证分析(一)变量平稳性检验时间序列数据往往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进行回归也有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可以对差分后的变量进行回归。因此,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时,首先要对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ADF的检验方法对LnGDP和LnPEE进行单位根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3和图4-2。DLnGDPDLnPEE.16.20.15.18.14.16.13.12.14.11.12.10.10.09.08.08.07.069294969800020406081092949698000204060810图4-2LnGDP和LnPEE的一阶差分图表4-3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变量ADF检验检验类型(c,t,k)临界值结论LnGDP2.8025(0,0,3)-2.6665非平稳LnPEE2.1044(0,0,3)-2.6552非平稳DLnGDP-3.7681(c,t,3)-3.2977平稳DLnPEE-3.5321(c,t,3)-3.2869平稳注:(c,t,k)中c是截距项、t是时间趋势项、k是滞后期数;第三列表示单位根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2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临界值。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LnPEE的ADF检验值均大于对应的临界值,经济增长率、教育支出增长率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DLnGDP、DLnPEE是平稳时间序列。(二)协整检验根据Engle和Granger对协整理论所做的原始定义可知,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关系①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表4-3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LnGDP和LnPEE都是I(1)的结论,因此,本文将运用E-G两步法对LnGDP和LnPEE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回归方程。首先运用OLS法对LnGDP和LnPEE进行回归,然后再对回归方程的残差U进行ADF检验以确定其是否具有平稳性。本文运用软件Eviews6.1得到的回归方t程如下:^^LnGDP=4.917+0.783*LnPEEt+U(4-2)tt2R=0.990769,F=1931.934,DW=0.373252第二步,对残差进行ADF检验。(4-2)方程估计的残差U=t^^LnGDP-4.912+0.783*LnPEEt。具体检验结果见下表4-4。由于ADF值大于10%显著性t水平的临界值,因此,估计的U在10%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即可以确定所估计的t残差为I(0),具有平稳性。表4-4残差的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检验类型(c,t,k)临界值P概率值结论-3.0476(0,0,3)-1.60560.0160平稳注:表中符号含义同表4-3。(三)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对方程4-2进行进行自相关性检验,DW=0.37说明模型存在一阶正的自相关,为了判断模型是否存在高阶自相关进行BG检验选择滞后期是2检验结果得出2nR=20*0.59=11.85,临界概率p=0.0027,加之滞后一期和两期的残差的回归系数均显著的不为0,表明模型存在一阶和二阶自相关性。采用迭代法消除自相关,得到的协整回归方程:^^LnGDP=4.975+0.776*LnPEEt+U(4-3)tt2R=0.997782,F=2099.122,DW=2.228913从回归方程可知,从长期看,GDP对PEE的弹性系数为0.776,即PEE每增加1%,平均来说GDP将增长0.776%,这充分说明增加教育支出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四)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关系①唐君.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2(3):75-78.25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四章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从协整性检验中可以看出,GDP和PEE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接下来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来了解GDP和PEE之间的短期变动关系。设误差修正模型为:△GDP=C(1)+C(2)*△PEE+α*ecm+(4-4)t1t得到估计后的ECM如下:^^DLnGDP=0.0814+0.1826*DLnPEEt-0.322ecm(4-5)tt12R=0.570982,F=3.992719,DW=1.405575ECM模型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我国GDP增长率变动受教育支出增长率短期①波动影响显著。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反映了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当短期波动t1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322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长期均衡状态。即滞后一期2的非均衡误差对本年度的GDP增长率的变动水平作出修正。R=0.570982,表明方程总体解释能力不高,在短期,存在其它重要因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波动产生影响。第二节实证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通过建立双变量对数模型,最终利用计量软件拟合出结果,可以表明我国的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即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贡献价值。根据上节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并且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即教育支出增长率每变动1%,GDP增长率同方向变动0.776%,但其相关的显著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短期,教育支出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的影响更加显著,本年度教育支出增长率变动以0.1826的比率影响GDP增长率变动,同时滞后一期的非均衡误差以0.322的比率对本年度的GDP增长率的变动水平作出修正。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因而应该加大我国教育支出力度与规模,同时调整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之间的分配,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①刘霞.中国的通货膨胀与行业经济增长——基于ECM模型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9):25-30.26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教育支出政策建议从理论和实证分析来看,教育支出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加大教育支出的规模与力度必定会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级政府要全力解决目前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对于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国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义,必须不断完善包括政府在内的各主体的教育支出行为,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对教育支出行为进行约束的机制,以实现教育支出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有利于我国教育的持续和健康发展,不断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节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和教育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好与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分不开的。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能使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决策到执行的整个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一、增强教育支出立法力度反思我国1993年提出的4%的战略目标为什么经过近20年也没有实现?其中不乏有一些客观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过低、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忽视教育建设。笔者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没有法律保障。纵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其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是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缺少有关教育各个方面比如支出、民办教育等法律,因此,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势在必行。一方面,严格落实已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障我国每年的教育支出都能实现“三个增长”的目标,逐步实现4%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针对教育支出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一领域的规定还处于“真空”状态。因此,要以法律形式保证教育支出。应该修订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增加有关教育支出的条款,完善教育支出法律体系。首先,将教育支出写入我国的宪法中,使教育支出得到根本性法律保障;其次,在相关教育法规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教育支出中的具体职责和应该承担的支出份额,避免因支出责任不明确导致各个部门相互推诿,用法律的形式保证各级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主要职责和主导作用,根据本级政府的实际情况,编制教育预算,将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模式进一步明确和固定。最后,对教育经费的筹集和分配制定专项法律并且制定《民办教育法》,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充实我国教育的供给数量,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二、改进教育财政预算管理体制27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五章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教育支出政策建议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是保证支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的财政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必须加以完善,教育部门预算作为我国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同样需要加以完善。(一)实行教育基金统一管理把用于教育支出的所有资金放入专项账户进行统一管理,成立专门的部门对教育基金进行统一管理。我国目前对于教育基金的管理很混乱,各地都有各自的基金管理办法和使用方法,必须要有国家来出台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基金管理办法,这样有利于教育基金的管理。对学校可以直接使用的比如校办企业收入、科研收入等资金,财政必须保证学校的资金的使用权,同时规定教育基金可以用于哪些方面不可以用于哪些方面,使教育基金能够合理规范加以使用,即对教育基金的管理必须集中化、公开化,使资金从筹集到使用的整个过程都纳入监督管理的范畴之中,保障教育资金的高效率使用。(二)建立统一的部门预算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全部的支出和收入,包含了所有的预算资金。合并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支出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将教育支出经费实行预算单列,科目细化,级次升格。教育经费预算编制实行一切从零开始,教育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重新测算教育支出每一科目和款项的需求,做到真正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以使有限的教育支出资金获得最大效益。(三)加强教育支出资金的监督教育支出资金使用效率的低效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之一。低效率的使用说明缺乏监督约束机制。因此,建立教育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对教育资金从拨付到使用的全过程情况进行监督,严格执行预算法中有关预算资金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规定。对于教育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定期向社会公开,增加教育资金的财政透明度,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咨询。对教育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从我国现实的审计体系出发,首先,由教育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其次,由政府的审计局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再次,聘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最后比较三份审计报告,并且要将审计结果及时送给政府、人大、学校老师和学生及家长,让他们了解并监督学校财务,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第二节合理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由于教育产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要求政府在教育支出方面承担主要支出责任,同时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和借鉴国外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扩宽教育融资渠道,从而保证我国教育支出额度满足我国当前的教育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一、提高公共教育支出规模28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教育产品由国家来提供,但是现实情况是国家对教育支出的额度明显不足,国内学者依据巴罗的公共支出法则,计算出我国教育支出的MPG值大于1,表明我国的教育支出明显偏低,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并且提高教育支出会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教育支出经费的筹资渠道有多种,但是为了保证教育产品的供给能够满足教育需求,国家承担教育支出的主要份额。提高公共教育支出规模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占现有财政总支出的份额,提高公共教育支出意味着减少其他支出规模,势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负作用,即便是从现有的各方面支出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教育支出,也难以满足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扩大教育支出规模,增加财政总支出的规模。根据我国现行的以支定收的公共财政要求,既然是增加财政支出,也必须相应增加财政收入规模。(一)提高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密切联系,同时一国教育支出与一国财政收入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增加了,用于支出的资金增加了,教育支出资金也随之增加。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税收收入水平,将部分政府性收费改革为税,提高国家税收收入,在有限的支出资金情况下,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必然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规范政府收入,我国存在大量脱离预算监管的资金,如果把这些资金纳入预算可以弥补预算内资金的不足,将大量脱离预算监管的资金纳入法律监管范围,充实国家财政收入。(二)明确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存在一个严重问题:财权和事权不匹配,我国支出责任呈现“金字塔”型,而财权则呈现“倒金字塔”型。对于省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还没有明确的划分。发展教育是各级政府共有的职责,规范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将各级政府所要负担的教育职责加以明确,同时对教育支出职责细化,力求各级政府的支出边界清晰,避免混淆不清,相互干扰。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划分如下:非高等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教育经费的筹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补助;高等教育由中央和省两级政府负责管理,具体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将高校划分为省属高校和国家院校,中央和省级政府分别按照高校的分类负担教育支出经费。对于受益范围涉及全国的基础教育,其支出部分理应由中央政府负责主要部分,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支出职责划归给县级政府,我国的县级政府没有相应的主体税种划归其管理,以至于县级政府的财力弱,维持基本运转是可以的,承担较大的基础教育支出份额是很难的,这就导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缓慢,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基础教育所负担的支出责任是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实现的。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各级教育支出中所负担责任比较混乱,负担比例不合理,呈现政府级次越高,支出比例越低;政府级次越低,支出比例越高的怪圈。因此,必须在预算法律和教育法律中明确规定我国各级政府所负责的教育支出范围;对于基础教29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五章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教育支出政策建议育,其支出份额由大到小依次是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县级政府。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4670.0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547.34亿元,中央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7.36%,占比不足1/5,必须提高教育支出在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和中央、省两级教育支出占全国财政教育总支出的比重,根据我国中央政府的财力和其他国家的经验,这项比例可以逐步提高到20%左右。二、开征教育税我国目前的教育经费筹资渠道很多,仍然难以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的的问题。为了保证教育经费来源的持续性,笔者建议将现行的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一)开征教育税的依据1.开征教育税的理论依据教育产品是混合产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可以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来提供教育产品。基础教育对于社会大众是免费的,由政府出资兴办学校。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由政府免费提供是理所当然的,其成本理应由政府通过税收的形式加以补偿。现行的教育费附加其实质不是一种税,而是一种费,税的特性它完全不具有。靠教育费附加弥补部分教育成本,不符合经济理论要求。因此必须将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2.开征教育税的现实要求教育费附加是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缴纳的税额为依据按照3%的征收比率征收的一种附加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对于缓解我国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征收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纳税额变动幅度较大;税费秩序混乱,税务和教育部门“争税”;征管矛盾多,税负不平衡,未按规定专款专用,我国要建立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流转税额必定会受到影响,而教育费附加作为一种附加税,税额势必受到冲击。因而,开征教育税使其具有税的一般特征,可以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可以保障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教育税种设计的若干建议按照税制设计的所遵循的一般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教育税的课税依据、税率、税种归属问题。基本要求是:征收对象和征收范围要做到普遍适用,体现税收的一般原则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使教育税收入规模适度扩大并高于教育费附加收入水平,增加政府教育经费;为了保证使教育税具有一定的税收弹性,设计的税率要适度,力求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达到最小,以适应经济增长步伐和不断扩大的教育需求。1.税基的选择。我国现阶段税制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商品、劳务的流转额,企业、个人的所得额、财产额以及某些特定支出。从税收的效率原则和财政原则考虑,笔者认为教育税的征收对象是商品销售收入和劳务经营收入,把教育税定为流转税的一个具体税目。以上观点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流转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0%左右,30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流转税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都是我国的主体税种,以流转额为征税对象,可以使教育税的征收范围扩大,税源充足;流转税征管力度大,监督机制健全,能够征收足额的教育税;流转税的税负容易转嫁和渗透,税收负担较轻。2.税率的确定。教育税税率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教育经费的现实情况进行重新测算,使教育税给社会带来的无谓损失和对纳税人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由于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有其固定的适用范围,并且笔者认为教育税的税基是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因而,教育税的税率应该采用比例税率。3.税种归属问题。教育税是特定行为税,开征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补偿政府免费提供的基础教育的成本,加之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主要是由县级政府负责管理,宜将教育税划分为地方税,其收入划归县级财政收入,专门用于发展基础教育,做到专款专用。三、拓宽教育经费来源鉴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社会各个方面的政府支出所用资金都处于短缺状态,政府不妨运用多种方式筹集教育经费,以弥补我国现在教育经费不足的缺陷。(一)发行教育彩票彩票是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途径,主要是政府监管下的一种商业行为。彩票的发行领域包括慈善、体育、文化、教育等众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利用发行彩票来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的成功国际范例有许多,例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都得益于彩票收入。我国近年来彩票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彩票涌现在人们的面前,无论是“双色球”、“大乐透”、“超级大乐透”还是体育彩票都非常受社会大众的欢迎,2010年我国彩票销售总收入突破1600亿元大关,因此可见我国彩票市场的巨大和发行教育彩票的巨大潜力,从以上方面来看,我国完全具备发行教育彩票的条件。因为教育事业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并且教育彩票具有高公益性,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彩民投注,这样既筹集了教育经费,又营造了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环境。由于发行教育彩票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来监督教育彩票从发行到彩票资金用于教育的全过程,以保证教育彩票收入专款专用。(二)发行教育公债根据财政支出理论和各国财政经验来看,当财政收入不足以满足财政支出的时候,各国通常的做法是发行公债来弥补支出资金的不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我国都实行了以增发国债为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发国债用于基础建设,拉动民间资本,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增长。从过去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经验来看,我国的历次发行的效果都是很理想的,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保持在15%左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45%以上,从历史和现实状况来看,研究发行教育国债必将有好的经验借鉴,好的模式仿效。31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五章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教育支出政策建议由于我国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投资,同时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也更加细致了。只要教育公债是购买者有合理投资回报,居民必将对教育公债有较大的热情,由于教育公债的直接对象是教育,同样会引起购买者的极大热情,因此可见教育公债的市场存在较大的潜力。教育公债既可以解决教育基本建设的阶段性、地区性投入不足,又可以看做是国家筹集教育经费的手段,也可以是公债购买者储备未来教育资金的一种途径。由于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只有中央政府具有发行国债权。因此,教育公债必须由中央政府代表地方政府统一发行,然后将收入分拨给地方政府专项使用。由于公债资金给地方政府用于本地教育支出,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地方政府负责筹集资金还本付息并纳入地方预算。(三)鼓励社会捐赠从各国经验来看,捐赠收入是各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接受的捐赠基金高达40亿美元,斯坦福大学接受的捐赠基金也超过35亿美元;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不少对教育大量捐赠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捐赠在一定条件下改善了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家对教育的捐赠总额还是比较低的,各级政府应当对此大力宣传,为捐赠者创造良好的捐赠环境,使更多的人积极参与捐赠,乐于捐赠,从捐赠中获得社会的认同,赢得社会的尊重。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经费才能得到充实。(四)引入民办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是公办教育,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由政府政府提供的,我国的教育完全由政府垄断,这种政府垄断的教育的模式,固然可以保证教育经费的持续稳定,但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竞争机制。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教育质量根本无法与国外大学相比较。教育垄断意味着教育产品的提供者可以任意改变教育产品的价格、供给数量,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提供的教育产品,没有竞争机制,学校自身缺乏改进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动力,各个学校盲目设置专业、扩大生源,这种专业的设置根本不考虑市场需求,同时浪费教育资源。例如,会计专业的就业面广,因此无论什么性质的类的大学都设置会计专业。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只能按照学校教学部门预先设置的课程进行学习,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公办学校的缺点和我国政府财力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现阶段我国居民对教育的巨大需求,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一个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企业、民间、国外投资基金多种力量共同办学的教育新体制。这样,一方面可以由社会各方分担教育支出,充实了我国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引入了竞争机制,可以促进办学质量的改善。对于不同种类的学校,政府应该让公办和民办相互竞争,谁的办学成本最低,办学效益最高,就将办学资格给予谁。同时政府还应制定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规定民办教育的适用范围,给予民办教育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时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监督管理。3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节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一、优化教育支出的三级结构从表5-1来看,我国三级教育生均经费从高到低依次是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小学,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是普通小学的4.7倍,也就是说我国政府投入到高等教育的资金明显高于投入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资金,这种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三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应该大力削减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政府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提供者,高等教育应以市场提供为主,政府给予学校或者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初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初等教育支出法》保证初等教育经费,规定地方政府每年的教育经费的增量和教育税收入全部用于发展义务教育教育,严格规定各级政府每年的教育支出中义务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并逐年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查机制,将官员的“政绩”与当地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联系。表5-12009-2010年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情况单位:元普通小学普通高中普通高等学校地区增长率增长率增长2009年2010年2009年2010年2009年2010年(%)(%)率(%)总计743.70929.8925.04831.591071.7828.883802.494362.7314.73北京市4722.875836.9923.596994.588864.8426.7419828.6619896.420.34天津市1144.081691.8047.871807.562160.8119.544820.815237.568.64河北省689.53892.2529.40701.21859.7222.611086.221616.2148.79山西省832.20954.8514.74868.001119.3128.951670.541850.4210.77内蒙古1141.081560.7636.781243.231827.4046.992621.415042.4292.36辽宁省998.761263.5526.51769.451220.0458.561912.142287.4919.63吉林省1208.721462.3720.991147.621451.4626.482333.224909.68110.43黑龙江813.25978.3020.301171.521029.27-12.141534.852029.5232.23上海市3453.124264.6923.504107.465485.5733.5510679.1715438.4844.57江苏省689.08853.5523.87496.90604.8221.724173.325213.1424.92浙江省792.66870.549.831073.621326.9323.593109.793819.6622.83安徽省609.38922.5051.38453.82689.6351.961326.591672.9626.11福建省681.581071.2557.17620.62983.4158.463014.642983.48-1.03江西省646.95697.257.77565.28658.6416.521544.501975.1027.88山东省573.47917.6660.02576.301070.9285.831128.312225.8997.28河南省573.32700.8422.24558.22595.876.741625.921441.28-11.36湖北省652.44701.097.46397.69482.0421.211473.632199.0849.23湖南省840.30928.4810.49530.77555.144.591463.521495.882.21广东省652.87735.8512.711281.701508.9617.735235.495864.7612.0233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五章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教育支出政策建议广西453.28670.3647.89430.25735.9771.061978.942702.6836.57海南省878.951358.7354.591069.112561.42139.582294.703732.3462.65重庆市853.231166.4536.71973.281239.2327.332786.354625.1765.99四川省629.34770.8122.48401.54429.947.072386.994084.4071.11贵州省439.49579.2631.80369.67502.2135.852609.704161.0059.44云南省584.91802.5637.21876.711026.9617.145151.274606.43-10.58西藏1187.312077.9575.01824.761313.3159.244279.246679.7056.10陕西省1140.471071.28-6.07829.681041.4625.532273.703779.7566.24甘肃省781.16820.645.05719.44927.1128.871898.262764.4945.63青海省1235.141850.4949.821278.633553.46177.911700.543661.77115.33宁夏777.411304.5167.802268.763234.2742.564699.204336.72-7.71新疆1122.871145.492.011923.021852.33-3.682973.357092.75138.54资料来源: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二、优化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致使我国各地区教育支出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地方政府财力悬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本地区经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事业发展好必定会促进经济发展。这就要求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在安排每年的政府预算时,优先保证教育预算能够满足本地区的教育需求,转变过去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教育发展的错误观念;同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横向和纵向的双向转移支付制度,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建立不同省份、不同市的转移支付制度,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就是中央政府对省的转移支付制度。这种制度建设可以缓解中西部省份因为财力不足制约教育发展的压力,但是“输血”不如“造血”,大力开发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潜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三、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一)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为受教育者以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奠定基础。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农村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由于资金短缺,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普遍存在教学仪器设备落后、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存在大量泥土房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就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投身到农村基础教育,缩小城乡教育条件差距。首先,要彻底改变各级政府“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理念;建立城乡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城市反哺农村;将每年的教育经费增量优先给予农村发展基础教育;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避免各部门对教育经费的挤、卡、挪现象的发生,保证专款专用。在西部农村3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率先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虽然这不能完全的消除城乡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现状,是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公平的体现。(二)改革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就目前我国教育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城市基础教育的质量明显高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在城市接受基础基础教育的孩子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明显多于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孩子,城市大学生的数量要高于农村大学生的数量,这就出现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招生政策是面向全国统一招生,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必须参加入学考试,以考试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合理的政策其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别要求现行的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具体就是政策向农村考生倾斜,比如降低农村考生的录取分数线,这样可以弥补教育的不公平。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导致出现了重视城市生源、轻视农村生源的城乡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已然成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招生政策改革的目的是公平对待城市、农村考生,使他们能够平等的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四、规范政府间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政府负责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央和省级政府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实行资金补助;中央和省级政府负责高等教育,以省管理为主。这种教育管理体制要求各级政府按照其负担的教育支出责任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筹措本地区所需教育支出经费,这种管理体制充分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的发展教育的积极性。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极大,各个省份财力相差较大,加之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导致各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政府间教育转移支付制度。首先,增加对教育的转移支付金额。分税制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央政府财力雄厚,中央政府首先测算我国各省的教育支出差额需求,即本省的教育支出经费和本省的教育需求之间的差额,中央政府拨付资金,资金的数量每年必须要保证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是支出金额不能是全国大平均,而是中西部较多,东部较少的格局。同时建立起由省级政府向市级、县级政府的规范化、科学化的专项补助,具体要求可以参照中央对各省的转移支付。现行的政府间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设计科学的、规范的转移支付公式,没有灵活性;教育转移支付金额更不是直接划拨到下级教育财政专用账户,而是通过税收退还、体制补助等形式中下划到下级财政,极易导致教育资金被挪用挤占;根本不考虑地方的实际财力水平和教育支出需求,每年只是按照一定的教育转移支付金额下拨给下级政府,然而会出现多给富裕地区少给贫困地区的不合理现象,这样的转移支付制度必须加以完善。35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第五章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教育支出政策建议如何解决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设计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公式,设立科学的转移支付科目和额度。即在准确的测量各个地区“标准财力水平”和“标准教育支出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适龄人口增长数、教师人数、教育经费差额及办学成本、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数额。按照上述公式,上级多补助经济发展落后、财力水平弱的中西部地方,东部地区则相对得到的补助额度少甚至没有补助。同时,为了解决各个地区如拖欠教师工资经常性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加大转移支付中专项拨款的数额。其次,根据中央和省政府的财力水平差异,两者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义务教育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政府负责支持,有利于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的作用。省级政府转移支付的侧重点主要是实现省内基础教育经费均等化,加速建立农村地区平稳化、规范化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后,建立省际和省内各地区之间的横向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第四节完善我国教育支出财政绩效评价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支出总量逐年增长。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会长期存在,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公共财政理论分配原则,要求对我国教育支出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使用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和教育资金短缺问题,使有限的教育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刚刚起步,对于教育支出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教育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完善绩效评价法律体系从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来看,有关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法律、法规几乎处于“真空期”,严重影响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法律制度是实施绩效评价的保障和依据。建立一定的绩效评价法律体系对于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依靠法律的力量来加强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开展,使评价工作有法可依。在已有的法律中增加有关绩效评价的细则条款;各地方在不违反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绩效评价地方性法规;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统计部门联合制定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准则、办法,明确规定教育支出财政绩效评价的工作原则,程序和方法、管理机构、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建立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使用单位、审计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实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规则。二、明确绩效评价工作主体财政绩效评价工作乃至教育支出的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还不是很36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但是绩效评价多主体有利于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多主体具体如下:教育支出使用单位作为一个主体进行内部绩效评价;由财政部门、统计部门、教育部门、审计部门作为一个主体进行外部绩效评价;专门的绩效评价中介机构作为一个主体进行绩效评价。三、确定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于我国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国情,缺乏一个整个的社会监督机制与自我约束机制,政府的审计制度也不完善,所以不能照搬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以教育部门自我评价为主、同时利用外部评价进行辅助管理的评价实施方式。如若采用教育部门内部自我评价的话,可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因此,可以考虑由政府官员、教师、学生和专业审计、统计人员等评价教育支出的绩效,保证绩效评价质量的真实可靠。四、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指标的建立必须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如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关联性等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宏观绩效与微观绩效、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指标评价体系。37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9:33.[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8:47-50.[3]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12).[4]唐君.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2(3):75-78.[5]严成、龚六堂.财政支出、税收与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6):4-15.[6]侯慧君.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教育与经济,2010(3):21-25.[7]刘晓凤,郭慧芳.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5):5-8.[8]梁来存.刘子兰.教育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2):8-13.[9]孙仁龙.泛析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吉林大学,2010(4).[10]文生超.广东省财政教育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6).[11]车维平.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12).[12]张峭.海南省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0(8).[13]张方涛.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0(4).[14]王丽君.教育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3).[15]胡丁丁.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2010(4).[16]付星宇.中外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10).[17]王磊.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18]刘治松,贾凯威.辽宁省政府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6):17-20.[19]徐健.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4):37-40.[20]贾智莲,卢洪友.财政分权与教育及民生类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10(6):139-150.[21]王春元.政府教育支出分配、经济增长及教育政策取向[J].财经论丛,2010,(03):31-37.[22]段吟颖.教育、人力资本与增长:基于中国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01):121-123.[23]罗含笑.中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支出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19-20.[24]王宝顺,刘京焕.中国公共服务投入与产出的动态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1):32-38.38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陈朝旭.政府公共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2):86-89.[26]席小涛.我国教育支出规模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5-17.[27]郭新华,于骁玥.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2):114-116.[28]松涛,郭迷.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因果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115-116.[29]周作杰,赵喜仓.我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协整关系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8):59—65.[30]颜敏,王维国.基于时变参数的中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估计[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72—78.[31]薛宇峰.中西部省份科教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11):19-25.[32]姚海琼.基于溢出效应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6)[33]张艳华.教育公共投入与收入差距的波及效应[J],改革,2011(9):143-149[34]刘霞.中国的通货膨胀与行业经济增长——基于ECM模型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9):25-30.[35]范凌钧,李南.政府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4):34-39.[36]Schultz,T.W,EducationandEconomicGrowth,inSocialForcesInfluencingAmericanEducatio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1).[37]DennisonEdwardF,SourcesofEconomicGrowthintheUnitedStatesandtheAlternativesbeforeUs(NewYork:CommitteeforEconomicDevelopment,1961)[38]Jorgenson,D.W,B.M.Fraumeni.InvestmentineducationandU.S.economicgrowth,Scandinavian[J].Journalofeconomics,1992(4).[39]Barro.EconomicGrowth.NewYork,Mcgraw-Hill,1995.997-1088[40]MichealBrauninger,Jean-PierreVidal.PrivateVersusPublicFinancingofEducationandEndogenousGrowth[J].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2000,(13).[41]Jung,HS,Thorbecke,TheImpactofPublicEducationExpenditureonHumanCapitalGrowth,andPovertyinTanzaniaandZambia:AGeneralEquilibriumApproach[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03(25):701-725.[42]Fernandez,Raquel,Rogerson,Richard.EquityandResources:AnAnalysisofEducationFinanceSystem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3,111(4):83-106[43]WilliamEBlankenau,NicoleB.Simpson.Publiceducationexpendituresandgrowth.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4,73:583-605.[44]Baldacci.SocialSpending,HumanCapitalandGrowthinDevelopingCountries39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参考文献[J].WorldDevelopment,2008(8):1317-1341.[45]Gradstein,MNikitin.EconomicOpennessandEducationa1Expansion.TheWorldBank,2005:352-387.[46]AlessandroSterlacchini.R&D,highereducationandregionalgrowth:UnevenlinkagesamongEuropeanregions[J].ResearchPolicy,2008,37(6/7):1096-1107[47]Chun-ChienKUO,Chih-HaiYANG.KnowledgecapitalandspilloveronregionaleconomicgrowthEvidencefromChina[J].ChinaEconomicReview,2008,19[48]WeiCHI.Theroleofhumancapitalin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Reviewandnewevidence[J].ChinaEconomicReview,2008,19(3):421-436.40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单学勇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单老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修改意见,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单老师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教导方式和渊博的知识,都让我受益匪浅。在此,首先向单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此外,我要感谢我的室友,感谢我的同学们,感谢所有帮助我的老师朋友们,认识你们是我的荣幸。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在默默的支持我的学业,是他们的宽容和理解让我顺利完成了学业。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敬请阅读本文的专家、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41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为:[1]单学勇,董长伟.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4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