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及分析.pdf

某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及分析.pdf

ID:51279159

大小:1.15 M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3

某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及分析.pdf_第1页
某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及分析.pdf_第2页
某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及分析.pdf_第3页
某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及分析.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某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及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广东建材2014年第5期质量控制与检测某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及分析许丹萍(广州市稳建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摘要】在某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过程中,通过对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及沉降、基坑外地下水位、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等项目的监测,并结合现场地质、水文条件和深基坑特点进行分析,使得监测的成果更为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基坑结构变形情况。【关键词】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技术;变形监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均用地的减少,高层建筑和其它地下工程越来越多,在这些工程中都需要开挖基坑,基坑开挖的深度和规模越来越大,基坑的形状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为保证基坑开挖和地面设施的安全,以及为优化支护方案和施工提供详细的基

2、础资料,对基坑进行变形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深基坑开挖和施工过程中,对支护结构体系和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进行监测是十分重要的。1工程概况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病房综合楼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盈丰路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北侧,场地平坦、开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拟建的病房综合楼为18层,主楼高约75.15m,周边有6层裙楼相连,建筑用地面积约13373mz,总建筑面积85984m2,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设四层地下室,基础为筏板基础,厚1.5m。基坑开挖深度22.6m。基坑周长约400m,面积约10000m2。周边环境:西侧为在建颐明商住楼,其下设两层

3、地下室(支护形式为半放坡、半排桩形式,深约9m),其地下室东边边线与本基坑距离约30m;南侧为中山二院已建病房楼(楼高11层,下设一层地下室,深约5m)、住宅楼(楼高22层,下设一层地下室,深约5m),距本场地约28m;东侧为6层万和花园小学学校教学楼,其主楼距本场地约15m:北侧场地较为开阔。2基坑支护设计2.1地质条件根据钻探资料,场地岩土层按成因类型可分为填土层、冲积成因的淤泥、粉、细、中砂及粘性土,残积成因粘土、粉质粘土,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广钢段的泥岩、粉砂岩、细砂岩。自上而下综合描述如下:人工填土层、冲积土层、残积土层、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广钢段的泥岩、粉砂岩、

4、细砂。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第四系砂土层赋存孔隙水,基岩赋存裂隙水,场地内第<2—2>层粉细砂及第<4—2>层中、细砂是主要的富水层,砂层层厚比较均匀,但砂层中含粘性土,其渗透性一般,各砂层上覆有一定厚度的淤泥及粘土(粉质粘土),属弱含水层或近似隔水层,下伏残积土层近似隔水层,故<2—2>层、<4—2>层砂层孔隙水具有承压性质。表层松散杂填土,含少量的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水量大小与基岩裂隙发育程度、大小、连通情况有密切关系。基岩裂隙以层面裂隙为主,呈闭合状态,连通性差,渗透性差,裂隙水量较少。2.2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基坑开挖深度及周边环境情况,本基坑支护方案采用由12

5、00@1350钻孔桩加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四道预应力锚索进行支护,并设@1350桩问三管旋喷挡土止水。3监测方案3.1监测点布置与测点内容本基坑监测内容根据相关规范并结合工地实际情况确定。因该基坑周围环境较为复杂,从基坑边缘外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周边环境均作为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点数为:基坑项部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点24点;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点15点:地下水位;、周边管线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点16点;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50点;支撑轴力监测点69点;立柱沉降监测点24点;锚索内力监测点45点。如图l所示。3.2控制值及报警值的确定一21—质量控制与检测广东建材2014年第5期

6、图1基坑监测点布置图本基坑为一级支护,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本工程监测项目控制值、报警值如下:(1)基坑顶部水平位移、沉降及支护结构侧向位移累计变化量:控制值为30mm,报警值为25mm;(2)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水平位移、沉降累计变化量:控制值为30ram,报警值为25mm;(3)立柱沉降累计变化量:控制值为20mm,报警值为15mm;(4)周边建筑物沉降累计变化量:控制值30ram,报警值为25ram:(5)地下水位:累计变化量报警值为2000mm。4实测结果及分析4.1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从监测情况来看,位移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各阶段水平位移与深度变化规律有较大不同,当土方开挖完

7、成后,随着支撑的作用,基坑项部位移量逐步趋于稳定,整个基坑施工过程中未发现突变情况现象。如图2曲线图:累计位移量最大的点是WYl4、WYl7及WYl9,向基坑内位移了14mm;累计位移量最小的点是WY3,向基坑外位移了4mm。各测点的水平位移量均未超过设计要求的位移报警值(报警值为25mm)。4.2基坑顶部沉降监测如图3:累计沉降量最大的点是SMl3,下沉了76.63mm;累计沉降量最小的点是SM2,下沉了14.36mm。在基坑施工至第三道锚索中(2011年9月2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