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药疹23例临床回顾性研究

重症药疹23例临床回顾性研究

ID:5191520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5

重症药疹23例临床回顾性研究_第1页
重症药疹23例临床回顾性研究_第2页
重症药疹23例临床回顾性研究_第3页
重症药疹23例临床回顾性研究_第4页
重症药疹23例临床回顾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症药疹23例临床回顾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症药疹23例临床回顾性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2年我科收治的重症药疹患者23例的诊疗情况。结果经28~62d治疗,其中22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95.65%。结论抢救重症药疹时,除停用一切致敏药物外,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对控制病情及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同时要加强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感染,加强皮肤黏膜损害的治疗和护理等。关键词:重症药疹;分析;治疗药疹是临床皮肤科的常见病,而重症药疹则是严重的药物反应,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及剥脱性皮

2、炎型三种类型[1],其不仅皮肤损害严重、广泛,病情进展迅速,且常伴有内脏受累及全身中毒症状,极易出现并发症而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2]。因此,分析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提高重症药疹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998~2012年我科收治的23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抢救重症药疹的体会,旨在指导临床实践。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1998~2012年我科收治的重症药疹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5~76岁、平均年龄37.2岁;患者均有明确的用药史,致药疹的药物为解热镇痛药

3、7例,占30.43%,其中扑热息痛3例、去痛片3例、安痛定1例;头孢菌素类6例,占26.09%;别嘌呤醇4例,占17.39%;镇静抗痫类4例占17.39%,其中卡马西平2例、苯妥英钠2例;磺胺类药物(复方新诺明)2例,占8.96%。初次用药发疹者14例(占60.87%)、再次用药发疹者9例(占39.17%)。1.2临床表现6①潜伏期:潜伏期为2~30d,其中初次发疹患者潜伏期为4~30d内、再次用药发疹患者潜伏期为2~3d。②症状及体征: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3例(占56.52%)、大疱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7例(占30.44%)、剥脱性皮

4、炎型药疹3例(占13.04%),患者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有19例皮损波及全身且有不同程度的黏膜损害,其中19例有发热,体温在37.6~41℃;2例出现休克;4例神志淡漠、意识不清。③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12例、白细胞计数减少3例,蛋白尿8例、血尿2例,粪潜血试验(+)1例,转氨酶升高9例,低蛋白血症5例,电解质紊乱3例,低钾血症2例,血尿素氮升高2例;胸部X线检查异常6例,主要表现为肺纹理紊乱、有大小不等的絮状阴影。④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感染,其中创面感染3例、肺部感染6例、泌尿系感染4例、口腔真菌感染9例

5、。1.3致敏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3例的致敏药物依次为头孢菌素类5例、解热镇痛药4例、别嘌呤醇2例、苯妥英钠1例、复方新诺明1例;大疱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7例的致敏药物依次为解热镇痛药3例、卡马西平1例、苯妥英钠1例、别嘌呤醇1例、复方新诺明1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3例的致敏药物为头孢菌素类1例、别嘌呤醇1例、卡马西平1例。2结果患者入院后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可疑致敏药物及与致敏药物结构相似的药物,予抗过敏及对症处理,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等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初始剂量为10~20mg/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6、;甲基强的松龙剂量为500~1000mg/d,连续冲击治疗3d后改为地塞米松维持治疗,并逐渐减量至停药;皮损处予以湿敷或暴露,结合创面无菌凡士林油纱布包扎换药,口腔预防真菌及细菌感染,特别是眼部及会阴部预防粘连。本组患者经28~62d治疗,其中22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95.65%;另1例76岁男性剥脱性皮炎患者,发病后曾在个体诊所治疗1w,因未能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而合并肾衰,入院后病情危重自动放弃治疗,3个月后死亡。3讨论6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其他方式进人体内引发的皮肤或黏膜发疹,其发生机制是通过免疫或非

7、免疫机制引起皮肤反应[3];而重症药疹是严重的药物反应,其临床类型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及剥脱性皮炎型三种类型,在本组资料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占56.52%、大疱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占30.44%、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占13.04%;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是不仅皮肤损害严重、广泛,病情进展迅速,且常伴有内脏受累及全身中毒症状,极易出现并发症而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2]。因此,分析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是皮肤科医生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于提高重症药疹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6易引起药疹的常见

8、药物有抗生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类、镇静催眠类、抗毒素与血清制品类等[4]。在本资料中,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以解热镇痛药居第1位(占30.43%),包括扑热息痛、去痛片、安痛定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位居第2位(占26.0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