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励志 感悟人生.pdf

经典励志 感悟人生.pdf

ID:52432927

大小:359.1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27

经典励志 感悟人生.pdf_第1页
经典励志 感悟人生.pdf_第2页
经典励志 感悟人生.pdf_第3页
经典励志 感悟人生.pdf_第4页
经典励志 感悟人生.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典励志 感悟人生.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经典励志《感悟人生》,有空都看看标签:经典励志人生感悟人生岁月匆匆而过,回首往事,感悟人生,我觉得人的一生最首要的是要学会做人。自然有规律,人生也有规则,只不过人生规则更深隐。懂得人生的规则,就获得了在人性丛林的生存智慧。要学会做人,就要懂得人生的隐规则。这些隐规则概括起来就是:一人生再大的苦难也要自已承受1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人们都希望自已成为生活的强者。但在通往强者的路上,永远都有苦难在等待。苦难使人经受考验,苦难使人奋勇拼搏,苦难是人生的磨刀石。2有信心才能掌握命运一个人要有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能把握住自已的命运,实现人生的理想。一个人要敢于走自已的路,不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3只有自

2、已才能拯救自已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积极生活,做生命的主人。只有自已才能拯救自已,你不必指望任何人。越是危难时,越是如此。二可方可园是人生最大的智慧1要有一个方圆的人生方,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已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该前则前,该后则后。“方”需要“圆”的包裹,一个人要力求做到外圆内方,要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对一人来说,专业技术固然重要,但人际关系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一个人的成功只有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2要

3、少说多听常点头“少说多听常点头”是一种处世良策,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少受一些伤害,多一些朋友。“多听”,就是多听别人说,听别人的做事经验,听别人的人际恩怨,听别人话语透露出来的有关周围环境的讯息,别人说得越多,你知道的讯息就越多。“少说”可以导引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已的内心秘密,更可避免说错话,得罪别人,少说,你就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在群体中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的专注和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无关紧要的事,不必坚持已见。“少说多听常点头”就在于顺

4、着客观环境,避免凸出自已,为的就是降低别人对你的可能的伤害。3必须隐藏你的弱项人类社会固然有光明的一面,但也有充满诡诈、欺骗的黑暗面。为了生存,人有什么做不出来?这是人性之常,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那么多求生存的方法中,一种让人防不胜防的就是陷阱。在社会上行走,如何认识陷阱,避免踏入陷阱是不可以不知道的。要认识陷阱不容易,但要了解陷阱的本质却不难。陷阱形形色色,无法予以归类,但制造陷阱却只有一个“最高原则”,也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如果你光明正大,脚踏实地,不痴心妄想,便可减少落到陷阱的机会,而最重要的是正视、了解你的弱点。如果你不能去除这种弱点,至少不要让别人知道,那么,“敌人”就无从对你下

5、手了。4将自已看得笨拙些将自已看得“笨”些,其实不是真的笨,而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技巧。密藏不露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它会减少遭到别人暗算或报复的机会。5要给自已留有余地为人处事万不可做得太满,最好处处谨慎一些,给自已留下一席喘息之地。虚心不是无能和自我闭封,而是在坚信自已力量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宽厚。知识渊博的人往往虚怀若谷。他们所具备的冷静、敏悦、谦逊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石。6要以诚信为本在社会交往中,真诚是一种美德。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相应。一个真诚的人会使人产生沟通、深交的欲望,给人以可信的安全感。可以说,诚信是一张永远保值的支票。三心态是人生的催化剂积极的心态,让人不断进取,乐观向上,生活

6、幸福美满,而消极的心态,使人自卑、沮丧,生活中毫无乐趣可言。1乐观者掌控未来養成乐观的习惯,将使你成功的机会大为提高,否则将使你掉入失败的深渊。生活中小小的失误就由它去吧,重要的是学会轻松地生活,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2临危冷静最重要在紧急时刻,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3幸福没有永远不变的标准幸福其实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幸福没有永远不变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幸福。4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个度,要学会自制人生在世,苛求自已,往往活得太累,而放纵自已,容易误人歧途。5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人们渴望公平、公道,但是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公道。如果你一味追求公

7、平和公道,且未能如愿,便会形成不平衡的心理。这种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心理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的情绪之中,使他们满腹牢骚、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心思不专,陷于自我折磨之中。这种由奇求公正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就如同慢性毒药,使快乐不能产生,并使成功的力量逐渐消耗殆尽,恶性循环也因此建立起来。这种长期压抑的不良情绪会给人体带来持续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认识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这一自然现象,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