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报任安书_教学设计_范冬梅

_报任安书_教学设计_范冬梅

ID:5265560

大小:1.99 M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07

_报任安书_教学设计_范冬梅_第1页
_报任安书_教学设计_范冬梅_第2页
_报任安书_教学设计_范冬梅_第3页
_报任安书_教学设计_范冬梅_第4页
资源描述:

《_报任安书_教学设计_范冬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报任安书》教学设计山东省教学研究室范冬梅一、教材分析4.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及其意义。《报任安书》是现行多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5.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文辞之美和情感之切。的课文。这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四、教学重点、难点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1.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重点)因,表达了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和卓越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2.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理解其生死观、价发意义和教育

2、价值。《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及《史记》值观及其意义。(难点)少有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五、教学方法二、学情分析四读法(听读—研读—品读—诵读)、小组合作法、讨论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探究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作者复杂的情感与学生有差距,学六、教学课时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解读第一、二、三自然段。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仍是教学的重点。高二学生思维敏捷,

3、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七、教学过程树立起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一)对比导入,引发思考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1.导语设计在问题探究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一直影响着中国士人的生死观,伯夷叔齐为气节不食周粟而死,屈原为理想节操投三、教学目标汨罗江而死,项羽兵败不渡乌江自刎而死,文天祥忠心报国誓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梳理文言知识。不降元慷慨赴死……这些伟大的人物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诠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释着“士可杀不

4、可辱”的古训。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饱3.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读圣贤书的伟人,但是他在遭受奇耻大辱后却没有选择死,而语文特色校中华诵学生心语语文博客悦读评价文学语言教学论点摘编访谈yLwRnjiSnshF7-8282011.是选择坚强地活下来,用不屈的灵魂谱写了一曲千古绝唱——(3)学生简介司马迁,重点介绍李陵之祸(此为课前预习《史记》。他,就是司马迁。任务),教师点评补充。2.文题诠释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生命历程的重要转折点,自此,司马迁(1)学生简介写作背景(此为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补充的思想发生了巨变,他不得

5、不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在守节而完善。死与忍辱苟活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2)师生共同归纳:报——迟来的回复;任安——濒死的(4)师生共同探究司马迁的内心冲突。知己;书——灵魂的告白。①概括本段逻辑思路。(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师生讨论,明确:1.听读课文,清文字障碍。出身卑微,死不足道自身处境不能死(1)出示文言知识卡片(见课后作业)。死节不显,虽死不值文言知识的学习重在多积累、勤归纳,教师以通假字为人固一死,价值有别——生死观例,出示文言知识卡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参照卡辱有十等,吾遭极辱片,口头归纳生僻字、古今异义、

6、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士为免辱,定计于鲜等文言知识,然后作为课后作业,制作文言知识卡片。受辱失节,不足贵矣士当守节应该死(2)听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播放王侯将相,受辱苟活经典诵读录音)。受辱之前,理应引决(3)参照文言知识卡片,解决生僻字和通假字,清除文字教师归纳:司马迁从自身处境谈起,说明自己不择死而择障碍。极辱的原因;然后直陈自己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4)学生大声诵读,初步感受抒情基调,进入课文情境。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接着通过列举不辱和受辱的2.研读第一段,知写信原由。等

7、级,说明自己受辱之深,又以“刑不上大夫”说明士当自勉以(1)齐读第一段,然后让学生翻译,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不受辱;然后以猛虎为喻,写士人为守节,决计自杀,而自己则注意重点字词。已经受辱失节;接着列举王侯将相受辱苟活的例子,说明勇怯(2)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态度怎样?强弱乃形势所迫;最后一层表达了受辱之前理应引决以保持操师生讨论,明确:这一段引出任安来信内容,说明复信是为守的观点。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并就迟复表示歉意,引出下②探究、理解司马迁的内心冲突。文,自陈己志。作者的态度恭敬谦逊、诚挚恳切。师生讨

8、论,明确:从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一方面,面对遭3.研读第二段,探内心冲突。受宫刑的巨大耻辱,司马迁选择了忍辱求生;另一方面,他作(1)学生轮流读第二段,要求读准字音和句读。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又极为推崇为节义而死。这样,在司马(2)学生分组疏通第二段文意,教师点评,补充完善。迁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