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ID:5273705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7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_第1页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_第2页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_第3页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_第4页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7卷第2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7No.22000年4月Journalof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Apr.2000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钱超英(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关键词:身份;身份意识;文化;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C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2、000-260X(2000)02-0089-06“身份”(identity,在我国文献中有时被译为“认同”)是近年我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如果说“五四”以来我国人文话语的历史基本上是西方概念引进史并不为过的话,那么,这种引进同时也充满了对自身“身份”的关切。这一点使得近期流行的“身份”话语,较之其他话语,在带来理论启迪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反讽和反思意味。一根据西语词源资料,今日英语identity一词在历史上的意义,较完整地保留在其衍生的释义词组“thesame”(相同的东西)之中,它最初来源于拉丁词idem,由词根id-(意为“它,那一个”)和后缀dem组成。早在17世

3、纪,它已经应用于英语文献中。作为一个代词,它表示文章在先前引用过的作者或文本,具有“同前所引”的标注意义。从这种标注用词发展为后来的一个拉丁词identitas,字面上的意思是“同一性”。当它转变为英语的identity时,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东西)。构成identity的主要词义是“整一[1]性”“、个体性”“、个别性”“、独立存在”,或“一种确定的特性组合”。一般用语中,identity可以指称统一的状态,绝对的一致,人的个性,两种表达之间的完全等值,或这种等值的表达式等等。其动词形式identify则指对标志对象的确证或意义

4、解释的认定,这又衍生出“证明”等语义。在关于人的表达中,它可以表示某种具有连续性的属性,如英语中有[2]用oldidentity表示“老居民”的例子。(P676)收稿日期:2000-03-01作者简介:钱超英(1958—),广东广州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文学研究。©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90·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7卷可见“,身份”的原有语义首先是指向内在的统一、协调及其持续。就人来

5、说,强调的是人格、心理品质的确定性、统一性和稳定性。“身份就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3]识”。(P87)“身份”是与“差异”相对而相关的概念。马克思说过“:⋯⋯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4]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弗洛伊德曾用Identification的概念来解释人对他人的归属。例如,儿童一出生就有归属于父母的需求,成人在潜意识层面可以把这种需求指向某种群体、领袖,从而获取自身的生存意义。西方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这是社会“激情”的源泉之一。而“身份”一旦被“认同”于某种属性,则其他属性的差异便被确认。人据此

6、就他自身和一定社会群体的关系实施界定。使用“认同”这个中文译词,就其给人一种“有求于外”或“向外求同”的印象而言,需要在至少两个意义上解释其恰当性:第一,人只有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辨别中,才能使自己的身份即自我特性的意识得以形成,并使这种意识所参与塑造的特性呈现出来,从而获得有效的标识。第二,对人来说,特性的确定性和统一状态不是一种固有的本质,而是通过其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和他身外的或未曾预料到的经验相遇,并把某些经验选择、转化为属于自身的东西,因此身份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演变中持续和在持续中演变的过程。只有在成功实现对内的守持和对外的“同化”的时候,身份才能达到自恰与稳定。对这

7、种辩证的二重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顺化—同化”学说可以移用为某种理解上的参照。身份概念也可以在早些时候的社会学研究,尤其是关于角色的理论中找到某种端倪。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H·特纳(JonathanH.Torner)在介绍另一个也叫特纳(拉尔夫·H·特纳)的角色理论(过程角色理论)时,提到“自我概念和角色”的关系,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需要借助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来见证的,但“角色”并不就是身份(自我认同),因为“自我附着于角色的程度”并非总是一致。例如,一个在讲台上的发言人可能因为迫于一定的情境压力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