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983709
大小:195.8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6
《DB37T 3403-2018 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CS65.020B01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3403—2018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RuleforFieldResistanceEvaluationofWheatVarieties(Lines)againstPythiumRootRot2018-08-17发布2018-09-17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7/T3403—20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2、张悦丽、齐军山、张博、马立国、李长松、祁凯、徐作珽、路兴涛。IDB37/T3403—2018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的接种体制备、田间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的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山东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的田间鉴定。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2.1接种体通过人工制备能够侵染寄主并引起相应病害的病原体。2.2抗性评价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3接种体制备玉米粒用温水浸24h,煮沸1h,经121℃高压灭菌2h,冷却后接种当地
3、优势腐霉菌(Pythiumspp.)(病害症状和病菌形态特征见附录A)菌丝块,25℃恒温培养15d~20d,直至玉米粒表面长满白色菌丝,取出备用。4田间抗性鉴定4.1鉴定圃鉴定圃应设置在人工营造的病圃或病害常发区,具备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病圃内每个品种(系)种植5行,行长1.5m,行距0.25m。品种之间间隔0.5m。每品种重复3次。4.2播种时间鉴定圃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播种时间相同。4.3接种方法小麦出苗后15d紧贴播种行的一侧开沟、接种,开沟深度和播种深度一致,将接种体均匀撒在沟内,每米均匀撒50g接种体,盖土,浇水。将麦苗和接种行覆0.008
4、mm~0.01mm厚的地膜保湿48h,揭膜。1DB37/T3403—20184.4田间管理不追施肥料,其它按一般麦田管理。4.5调查方法翌年小麦拔节初期调查。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取20株。将麦苗从土中挖出全根,冲净根部,进行分级。5抗性评价5.1抗性级别划分5.1.1病情分级标准:a)0级:植株地上部正常。根部无病;b)1级:地上部基本正常。根部可见浅褐色水渍状病斑,根部病斑面积小于等于根表总面积的1/4;c)2级:地上部生长衰弱,植株变矮。根部病斑连片,根部病斑面积大于根表总面积的1/4小于等于1/2;d)3级:地上部显著变矮,叶片大部分变黄。须
5、根少,根部病斑面积大于根表总面积的1/2小于等于3/4;e)4级:地上部显著矮小,叶片变黄,甚至死苗。根为深褐色,根部病斑面积大于根表总面积的3/4。5.1.2病情指数计算公式: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病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1005.1.3抗性级别划分:a)免疫(I):平均病情指数为0;b)高抗(HR):平均病情指数为0.01~10.0;c)抗病(R):平均病情指数为10.01~20.00;d)感病(S):平均病情指数为20.01~30.00;e)高感(HS):平均病情指数大于30.01。5.2鉴定有效性判定若感病
6、对照品种达到感病(S)级别(病情指数≥20.01),该批次鉴定有效。5.3非一致性抗性判定5.3.1同一鉴定品种在2年的鉴定结果中,如果2次的抗性级别一致,则此抗性级别作为最终鉴定结论。5.3.2同一鉴定品种在2年的鉴定结果中,如果相差一个抗性级别,以最低抗性级别为准。5.3.3同一鉴定品种在2年的鉴定结果中,如果抗性级别相差2个或2个以上级别的,则进行第三次鉴定。6鉴定记载小麦品种(系)抗腐霉菌根腐病鉴定结果记载表格参见附录B。2DB37/T3403—2018AA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麦腐霉根腐病A.1小麦腐霉根腐病症状小麦受到腐霉菌侵染后,根系
7、最初表现为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加重,根系逐渐变为褐色,地上部生长不良,植株矮小,产量降低,种子和幼苗在出土前就可霉烂和死亡。A.2病原菌形态特征多种腐霉菌(Pythiumspp.)能引起小麦根腐病,部分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如下。A.2.1刺腐霉(P.spinosum)玉米粉培养基(CMA)上,孢子囊球形,近球形,直径9.0μm~22.0μm(平均14.5μm),偶有1个~2个乳状突起物,顶生、间生或切生。藏卵器球形、近球形,直径13.3μm~22.3μm(平均18.4μm),顶生为主,多数壁上均匀密布指状突起物,少数壁上的突起物稀疏,突起物有时稍弯曲,
8、顶端圆钝,高1.4μm~6.7μm(平均4.0μm),偶尔光滑。雄器多同丝生,雄器细胞棍棒形、弯棍棒形、弯弓形,每个藏卵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