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教育思想研究

《礼记》的教育思想研究

ID:5323938

大小:255.2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08

《礼记》的教育思想研究_第1页
《礼记》的教育思想研究_第2页
《礼记》的教育思想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礼记》的教育思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薯誊一孝《育理论研究。“篓薯鍪j簟《礼记》的教育思想研究康士蜀士蜀(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全球经济竞争的制胜点取决于科技和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教育在新的时期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尤为重大。《礼记》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内容包罗万象,门类庞杂,尤其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站在哲学高度,结合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及当今的现实,侧重于伦理道德方面教育思想的研究。关键词:《礼记》伦理道德教育价值一伦理本位的孝道思想、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宗法等级(一

2、)孝道。制度下的孝道思想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束缚和限制,以达到中国古代重视伦理纲常。所谓“父慈,子孝。兄友,第恭”。政治统治为目的。《礼记》作为儒家代表之作,对于“孝”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二、尊师重道的教育传统但“孝”的涵义比今天的理解更为广泛和深刻。《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首先,《礼记》的孝道思想是始于祭祀的,或者说是与祭题的专著。该篇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目的、制度、原则和方法,祀紧密联系的。它重申了“立爱必自亲始”、“大孝尊亲”、“生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主要是从师道之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三年之丧”等种种祭祀方式。这与尊的方面挖掘其中的教育思想和价值。

3、我们古代的传统有关,因为在商代以前,“孝”为“敬天”之意。f一)“师道尊严”到了周朝,才被赋予了敬祖的人伦之意。所以,周朝之后,“师道之尊”,亦可称作“师道尊严”。《学记》叶T讲,“凡学“孝”才发展为一个伦理观念。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6]即尊其次,《祭统》中清楚地给“孝”下了定义:“孝者,畜也。顺师,尊有道之师。“严”是严厉、威严的意思,而东汉郑玄却另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Ⅲ指顺从道义,不悖伦常。孝是有新解,认为:“严,尊敬也”7_,故“严师”即尊师。这样翻译更分等级的,“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0孝有为准确。倡导“师严而道尊”的最终目的在于

4、通过尊师重道三种境界和层次。首先是“大孝”,即尊敬自己的父母双亲,而推行社会教化,“师”与“道”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师尊”才其次是不要使父母蒙受羞辱,最后才是赡养父母。孝分为三能“道传”,因此这与《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个阶段,“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俗.其必由学”[8]的教育目的是相对应的。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_3l即父母健在时尽心赡养和侍尊师重道的思想在韩愈的《师说》一文巾体现得淋漓尽奉,离世之后为其守丧和祭祀。“孝”不是一时的,而是“有始致。韩愈宣扬儒家师道观,提倡尊师重道。《师说》也是巾国古有终”和“善始善终”的。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

5、著作。“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最后,“孝”的对象不是狭隘地指对自己的父母,对周围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9]肯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吾的人都得有孝心。“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4I‘曾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O是择师标准。对于师生关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系,韩愈认为首先应是平等的,然后是相对的,闻道在先,术无朝夕,推而放之东海而准,推而放之西海而准,推而放之业有长,才可为师。南海而准,推而放之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

6、二)关于“师道尊严”的质疑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可见“孝”这个概念是具有普遍意在今天,“师道尊严”正面临濒临破灭的境地。师生关义的,不应只存于一家之内,而更应发挥出它的社会价值和系骤然紧张,教师的权威受到社会质疑,如此种种问题,作用。孝道在家庭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都是一以贯之的。孝道我们可以从“师道尊严”和“尊师重道”的词义上找到一些思想较今天更具有普遍性。依据。(二)辩证地看待孝道思想。《学记》阐明了尊师重道的思想,在这里有两个概念,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礼记》中的孝道思想。一方面,即“师”与“道”。两者的关系为:“尊师”是“重道”的前提,《礼记》中广义的孝道观对和睦家庭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起只有

7、“师尊”才能达到“道重”,即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一96—“然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师道尊严”却在更大程度上强调的善的、最高的“德”。孔子之所以提出中庸之道,是因为“中庸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和教师的权威,以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ll5]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至至于在当今“师道尊严”成为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词。高的德性已经很缺失了。《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借以讽刺在传统的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