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研究.doc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研究.doc

ID:53790291

大小:6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研究.doc_第1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研究.doc_第2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研究.doc_第3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研究.doc_第4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急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136例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治愈77例,占56.61%,好转48例,占35.29%,未愈2例,占1,47%,死亡9例,占6.62%O死亡原因主要为合并冠心病、心衰、糖尿病等。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加强功能锻练有利于病症的康复。【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病死率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高血

2、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等导致脑部血液供应短暂性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当今病死率和致残率甚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关系密切。现将我科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急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136例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住院治疗的发病2周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6例,男103例,女33例;年龄30^84岁,平均60.5岁。1.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首发症状,且夜间发

3、病较多。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体征。少数患者无局灶部位体征,仅表现头晕、头痛、走路不稳,单肢麻木或全身无力。所选病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有缺血灶。1.3方法持续心电监护,禁食、水24h,安鼻饲管,有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可鼻饲注入凝血酶、云南白药等。依病情需要给予尿激酶100^150万U,首先用10%的量静脉推注,其余部分静脉点滴lh;降纤酶10U加入5%葡萄糖液200ml中,1次/d静脉滴注,10d—个疗程;血塞通400m

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高血压者用卡托普利口服;有高颅压昏迷者使用速尿、甘露醇等脱水药物降颅压,改善微循环,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给予亚低温脑保护,低分子右旋糖肝扩张血管,控制感染;肝素抗凝治疗,抗血小板凝集剂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使用剂量为25^50mgo同时加强心理治疗、功能锻炼等综合性的治疗。2结果临床治愈77例,占56.61%,好转48例,占35.29%,未愈2例,占1.47%,死亡9例,占6.62%。死亡原因主要为合并冠心病、心衰、糖尿病等。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

5、反应发生。3讨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病,脑血管病中70%~80%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多数患者以TIA为首发症状。TIA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多伴有血小板、凝血以及纤溶系统的异常,血液多处于血栓前状态[1]。其损伤机制多为神经元代谢需求和局部血液循环所提供的氧及其他营养物质之间的突然供不应求,机体产生一系列内源性损伤物质,比如内皮素、乳酸、等,加重神经元坏死。我科13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证实高血压、TIA、脑动脉硬化、、糖尿病

6、等是脑梗死致病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在脑卒中急性期降压存在一定风险,理论上降低血压可降低脑血肿,预防卒中复发。但是强力治疗高血压会继发缺血区域灌注降低,梗死面积扩大。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内膜剥脱、急性肺水肿、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者一般不必抗高血压治疗;1周以后血压未回复到发病前水平,就应遵循高血压治疗指南严格控制[2]。因此,一般急性期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mmHg时可考虑降血压治疗。降纤酶不含出血毒素及神经毒素,避免了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

7、液黏度和血小板凝集的功能,具有抗凝作用,可用于各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安全、有效。心脑血管病变常常合并的基础疾病,如高糖尿病、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病变的常见病因。用运动负荷试验方法发现,20%〜60%患者发生脑卒中之前可能就已发生了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肌供血不足[3]。糖尿病患者在血管改变方面不仅具有与高血压等疾病相似的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有微血管基膜增厚的改变,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糖尿病时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严重影响了微循环功能,易形成脑梗死[4]。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

8、病、高脂血病、糖尿病等,是降低脑梗死及腔梗风险的重要措施。CT检查对脑血管病的诊断迅速准确,急性脑梗死在病后2〜12h可见CT图像,但大部分病例在12〜48h,受病灶大小和时间限制影响,在急性期腔梗以及〈10mm的病灶在发病1周后有时很难经CT发现,可借助MRI检查,有助于诊断。有条件者还可选择颈动脉颅外段彩色B超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