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_冯星光.pdf

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_冯星光.pdf

ID:54030225

大小:192.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8

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_冯星光.pdf_第1页
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_冯星光.pdf_第2页
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_冯星光.pdf_第3页
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_冯星光.pdf_第4页
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_冯星光.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_冯星光.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21卷第3期统计与信息论坛Vol.21No.32006年5月May,2006=统计理论与方法>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12冯星光,张晓静(1.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贫困指数关系到贫困程度的准确测度,是研究贫困问题的首要问题之一。文章应用评价贫困指数优劣的公理性标准对测度贫困程度的各种指标进行了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单一贫困指数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不足,要想全面准确了解贫困程度,需要构建衡量贫困程度的指数体系。关键词:贫困;公理化标准;评价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2、07-3116(2006)03-0022-06贫困程度的各种指标。一、引言二、评价贫困测度指标的公理性标准一般来说,研究贫困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贫困的识别;二是贫困程度测定;三是反贫困效果1976年,Sen在5Econometrica6上发表了一篇重判定以及相应的战略选择。贫困识别问题主要指贫要的文章,采用了一种公理化方法,对贫困评价指数困的基本范畴及贫困线的合理确定,关系到贫困集进行研究,开拓了贫困指数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合的准确界定;贫困程度的测定主要指贫困指数的同时一些学者沿着Sen的思路继续拓展了其他公理定义和计算,关系到贫困程度大小

3、的判断;反贫困效性标准,逐渐形成了一个判定测定贫困指标优劣的[1]果及相应战略选择的主要含义是现有的反贫困措施公理性标准体系。效果如何?如何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这关系到反(一)单调性公理贫困最终目标的实现。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环环相在现有收入分配的基础上,减少任何一个贫困扣,贫困识别是前提,程度测定是基础,反贫困效果成员的收入时,贫困指数增加,整个社会的贫困程度判定以及战略选择是目的。反贫困效果的好坏主要将更严重。设E>0,对任何i

4、数,所以贫困指数理应成(二)转移性公理为研究贫困的首要问题之一。若其他条件不变,把收入从任何一个贫困成员在众多的测度贫困程度指标之中,究竟哪些指转移给另一个相对较富有的成员时,将增加整个社标能够较好地反映贫困的程度呢?在已有的文献会的贫困程度。设E>0,对任何ii,则:ij法,利用指数反映的统计含义来判断;二是福利方P(y,P)[P(y-Ee+Ee,P)法,评价该指数,结合其所反映出的经济福利来考(三)转移敏感性公理察;三是公理化方法,即先给出相应指数经济上应满贫困成员的收

5、入水平越高,从他们那里进行相足的条件,再寻找满足这些条件的指数,这种方法在同水平的收入转移时,对全社会贫困程度的影响越目前应用广泛。笔者就采用公理化方法来评价测度小;反之,则越大。设E>0,对任何i,ji,则:位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在测算

6、贫困程度时给予了相ijP(y-Ee+Ee,P)-P(y,P)同的权重。这样,对于贫困群体内部的收入变化、生是yi的减函数。活水平的变化都不能得到反映。只有当贫困个体的(四)子集单调性公理收入从贫困线以下提高到贫困线以上才可能引起贫如果任何部分成员的贫困程度加重,则整个社困发生率的下降。因而当贫困成员的收入减少时,不会的贫困程度也加重;如果任何一部分成员的贫困会对该指数有任何影响,其不满足单调性公理。程度减轻,则整个社会的贫困程度也随之减轻。若按(2)若其他条件不变,把收入从任何一个贫困从小到大的顺序将收入向量y中的分量加以排列,成员转移给另一个相对较

7、富有的成员时,贫困发生并将其分成m组,即设:率或者不变或者降低而不会增加。这是因为,如果接12my=(y,y,,,y)受转移收入的成员是非贫困成员,那么该指数将保i其中y为分量个数为ni的子向量,此时将y中的子持不变;如果接受转移的是贫困成员,当接受转移收jj**j*向量y调整成y,形成新的收入向量y,如果y入后,其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时,那么该指数会降j*的组内贫困指数高于y,则y的贫困指数也高于低,否则该指数依然保持不变。因而该指数也不满足[2]y。转移性公理。(3)当对贫困成员进行相同水平的收入转移三、贫困程度测度方法及其评价时,贫困成员的收入水

8、平的高低对该指数没有任何可以把贫困程度测度指标分成三大类:一是通影响,贫困发生率会保持不变,因而也不满足转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